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南繁基地是我國農業科研和種業振興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為落實中央關于種業振興重要部署,今年發布的《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3—2030年)》明確,到2030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下的種業創新體系、政策體系、產業體系健全完善,形成一批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全面建成。建設南繁硅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必答題和必選項。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經典理論在我國新時代實踐中的重要創新與發展,既能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又能催生全新產業、賦能傳統產業。在實踐中,生產力系統是復雜的由各種勞動要素組成的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功能的有機整體,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科學技術、管理等要素在生產力形成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為我國實現種業振興和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以及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和遵循。
當前,南繁硅谷建設向“新”而行的內生動力不斷積聚,發展新質生產力既存在機遇也具備條件。20世紀50年代開始,老一代育種專家充分利用海南熱帶地區可貴的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以南繁加代理論為基礎開展南繁育種探索與實踐。經過幾代科研人員幾十年默默耕耘,南繁已成為國家種業振興主戰場,目前70%以上農作物新品種都經過南繁加代、繁育。這決定了作為南繁基地“升級版”的南繁硅谷,在建設過程中要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利用基因組學、分子遺傳學、合成生物學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加強種業基礎創新、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把南繁逐步建設成國家種子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制高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南繁硅谷建設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種業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聚焦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應用,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品種,力爭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南繁種業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保障國家重要農產品用種安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開放政策和地理優勢,開展新品種保護機制創新,將南繁硅谷建成我國種業“引進來”“走出去”的前沿陣地,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種業合作交流新平臺。
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實現對傳統生產力的根本性革新與跨越性提升。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加強篩選挖掘、信息共享和創新利用,加快選育推廣優良品種。要加強種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聚焦突出短板,創新聯合攻關機制,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更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支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