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系統闡述,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為新征程推動建成文化強國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如何全面、系統、高質量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仍面臨一些挑戰,筆者從財政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視角思考,談幾點看法。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的保障和引導作用。我國文化體制尚處于改革轉型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仍未完全厘清,政府公共事權與市場私人事權之間邊界不清、相互交叉,一方面政府承擔了一些本應由市場自行調節的事權,另一方面,本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仍未完全明確。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文化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市場屬性,但意識形態屬性是本質屬性。當文化的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與此同時,也要鼓勵創新文化產品的內容、表現形式、供給方式等,生產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這就要求財政既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性提供政策扶持,引導文化產業市場化改革,形成對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提高產業屬性導向下的經濟效益;又需要致力于強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增強國民文化自信,提高意識形態屬性導向下的社會效益。
傳承和創新的關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進程,需要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要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主流價值觀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融合,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展現出來。另一方面要秉持開放、包容、平等的理念,積極開展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不斷豐富。以文化創新創造提升人的現代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協調,推動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的現代化相統一。
推進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支持文化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支出結構不斷優化、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統籌支持全國5萬余個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紀念館按規定免費開放和提供公益性講座、展覽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持為脫貧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培養、選派文化工作者1.9萬人,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但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差距依然較大。要繼續加大中央對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支持力度,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同時,將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轉移支付資金更多向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支持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促進區域文化協調發展。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
2022年,財政部修訂印發《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支持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并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短板弱項仍存在。為此,一是繼續通過向博物館、紀念館發放免費開放補助資金和向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發放免費開放補助資金,支持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二是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功能融合,提高綜合效益。三是持續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四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五是改進完善項目運行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用好績效管理指揮棒,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推動文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財政要繼續支持公共文化供給端數字化。支持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在文物、文化遺產中的應用,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推進文化產業鏈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打造公共文化產業數字化新業態、新主體、新模式,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數字中國建設。此外,加強規劃指導和財政政策引導,健全公共數字文化標準規范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創新,努力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推動打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臺,打造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群,構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服務網絡,縮小城鄉間的數字鴻溝。
支持技術賦能高質量公共文化產品
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相關場景下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虛擬/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研發應用,重點關注文化產品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的技術應用系統。提高原創能力,運用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借助網絡視頻、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等數字文化產業形態,開發轉化一批具有傳統文化特色、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的高質量IP(即知識產權)。依托新技術、新規范營造健康的內容生產環境,對優質的原創作品予以獎勵和扶持。
(作者為民建中央財政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把握文化強國的價值引領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詳細] -
大家手筆:以觀念整合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詳細]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建設文化強國的行動方略
近年來,文化和文化工作成為全黨全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在討論過程中,免不了產生一些爭論和分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認識的深入,許多問題有了比較明確的結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