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改善人民文化生活品質的主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總書記強調:“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征程上,我們要把社會化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深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堅持政府主導推進社會化改革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是國家“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廣州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健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但也應看到,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與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期待相比,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程度、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公共文化場所和設施資源利用效率等都還有繼續提升空間。要順應人民文化消費新需求,進一步建立完善“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優質化、標準化、均等化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體制機制創新,以需求為主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專業化運營,以社會化激發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轉型升級。
完善社會化發展的政策法規和管理規范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文化政策法規,明確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廣州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基礎性探索,但由于微觀政策、激勵機制等原因,公共文化機構推進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有待激活。可借鑒國內其他城市做法經驗,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以更加開放、創新和突破的公共文化改革發展舉措,有效引入社會力量盤活城市文化資源,破解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體制機制障礙。
要通過完善管理體制機制、規范服務標準、加強政策保障等措施,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運營、藝術教育普及、全民閱讀、鄉村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等方面,完善多元化社會化供給新模式,加快形成有利于激發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著力推動文化供給由單一的政府部門向政府和企業、社會組織、文化志愿者共同提供轉變,將相關文化部門的“獨唱”升級為社會力量的“大合唱”。
要補齊短板弱項,擬定出臺更加協同配套、操作性強的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政策體系、管理規范、具體實施標準和指導目錄,將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改革納入廣州市年度重點改革項目,既監督公共文化機構保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又鼓勵其盤活公共文化資源,打造提升型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同時,規范和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多元主體,逐步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有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既豐富多樣又規范嚴謹的發展局面。
激勵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積極對接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生活需要,主動擔當作為,加強統籌謀劃和運用新思路、新機制、新舉措,著力推動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提質增效。
通過創新政府購買、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等方式,推廣“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服務,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和反饋機制、管理監督與激勵機制,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公共文化機構積極開展特色化、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將文化文物單位開展文創產品開發和創新文化服務的經營收入通過專項扶持資金方式返還,繼續用于發展公共文化事業。
通過經濟激勵、名譽褒獎和資源回饋等方式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營和服務供給,允許社會力量提供優惠收費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以保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鼓勵以聯合創作、機構贊助、社會眾籌等方式擴大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多維度開展文化惠民服務。大力倡導文化志愿服務,做大做強文化志愿服務品牌,促進文化志愿服務特色化發展。
推動文化服務內容與形式持續創新
堅持守正創新,通過完善引導激勵機制,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水平,擴大優質文化供給。以科技賦能、數字驅動,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強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平臺,加強與社會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合作共享,不斷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務應用,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以數字化賦能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供給。
堅持創新驅動、文旅融合,拓展文物IP授權、特色項目打造、文創產品研發、特展臨展、定制講解、主題研學等方面的文化增值服務,不斷開辟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新陣地。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鼓勵公共文化設施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增加夜間公共文化活動和產品,開展圖書館之夜、夜游博物館、市民藝術夜校、知識創新與分享沙龍、人文藝術博覽等活動,提升文化服務品質,創新內容模式、探索表達形式、健全工作機制,用好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滲透力強、互動性佳、可流動、可復制的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項目。
因地制宜提升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立足本地特點,貼近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特點,著力構建具有明顯區域文化符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產品,著力提升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改變“政府辦、群眾看”的傳統公共文化供給模式,更多采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更好融入群眾生活,更好滿足群眾的多元需求。
在歷史文化、革命文化資源豐厚的區域,要充分挖掘當地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強化系統保護,推動活化利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打造具有嶺南風格、本土風情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古村、城鄉文化微地標以及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應用場景,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活力。
在年輕化知識化人口集聚的區域,開展符合現代都市人群時尚、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活動,推動文化資源與產業資源對接,向上下游延伸文化產業鏈,發展“文化+”新業態,打造文化服務社會化品牌項目,將文化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優質資產。
在老年人、進城務工人員較多的社區或區域,找準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程度,保障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作者均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加快以數字化驅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肩負著擴大和引領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使命。數字經濟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詳細] -
趙超:打造縣域高質量發展引擎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多地發展共同面臨的難題。以縣域高質量發展為引擎,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廣東的創新探索值得借鑒。 [詳細] -
優化營商環境,各地頻出新招
最近,全國各地陸續召開“新春第一會”,立足地方發展實際,對新一年經濟工作進行部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