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深刻闡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系,讓推動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抓手。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關注的一個重點。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大會講話中指出,“要快馬加鞭,關鍵是‘以新提質’,用科技改造現有生產力、催生新質生產力”,“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奮力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的新廣東”。
“以新提質”怎么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依托戰略性產業集群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技術創新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要始終堅持以制造業立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2022年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全部制造業增加值4.4萬億元,占全國八分之一,是打造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的主戰場。目前,廣東已形成“8372”的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即8個萬億級、3個五千億級、7個千億級和2個百億級的產業集群。下一步,廣東可以依托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和協同優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新興產業競相發展、未來產業孕育孵化,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道路走深走實。
二是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培育新動能和新優勢。
人才是驅動創新的核心要素。廣東省在人才引進方面大膽改革創新,用完備的市場體系和優厚的政策條件吸引人才來粵安家落戶、創新創業。在這次大會的發言代表中,就有像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這樣的優秀引進人才。但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廣東省雙一流高校的毛錄取率仍然偏低,優質高等教育機會仍明顯不足。針對高等教育名額分配與地區人口發展速度、產業經濟需求存在的不匹配問題,除了積極引進境內外知名高校落戶之外,還可以加大對重點學科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吸引相關人才,提升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體系,助推創新成果的產出和應用。
三是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市場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制度創新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全國首個數據交易所2022年在廣州成立,是廣東引領制度創新眾多實踐中的一個縮影。地方政府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優化資源配置:一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優質企業落地,免去企業后顧之憂;二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市場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三是保證政策的公平性和延續性,注重防范風險隱患,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要發揮催化劑、穩定器的作用,有效引導生產要素由生產率較低的企業、部門或者地區流向生產率高的地方,從而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整體提升。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中,勇當乘風破浪的弄潮兒,向著產業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發展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廣東定能譜寫生機盎然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詳細] -
提升新質生產力 澎湃核心驅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是未來大國競爭的關鍵因素,是高質量發展的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詳細] -
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政策問答·2024年中國經濟這么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