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文旅融合發展備受關注。所謂農文旅融合發展,就是以農業農村為基礎,以鄉村文化為紐帶,以旅游休閑為形態,將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各自帶動、相互融通、共同發展的新業態。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各地累計推介1953個美麗休閑鄉村,建設120個休閑農業重點縣,發布精品線路超1000條,農文旅融合發展已經從概念走向現實,正在從“博大”走向“精深”。
農文旅融合,根基在農。中國是人類文明中歷史悠久的農業古國,也是當今世界上舉足輕重的農業大國。我國有句老話:百業農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以其超長的穩定性、超大的承載性和超強的堅韌性,為其他產業特別是新興業態提供了深厚基礎。對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來說,農業是“詩”和“遠方”的“歸宿”。農文旅融合,源泉在文。中國有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發展至今始終延綿不絕,并且不斷推陳出新。文化不僅能載道化人,而且能聚才興業。對于許多行業而言,只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充分彰顯其文化特色,就能有效激發其文化附加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厚施文化丹青的農業可以令表面普通的村莊化為“農樂圖”,飽蘸文化水墨的旅游業則能讓看似平凡的旅程變成“山水行”。農文旅融合,活路在旅。祖國大好河山,要靠兩只腳掌丈量;中華萬千文化,要用一雙慧眼欣賞。旅游業是連接農業和文化產業的交通阡陌。倘如說農業是“樂山”之業,文化產業是“樂水”之業,那旅游業就是樂山樂水、仁智得兼的“行者”之業。
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關鍵要靠增加更多“人氣”。這里講的人氣,不僅指受人歡迎程度的“量”的呈現,更是真正給人美好感受的“質”的實現。對于文旅產業而言,需要增加更多農業的“鄉土氣”。一方面,應充分挖掘文旅產業的“農味”,打造更多富有鄉村特色、能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故事的文旅品牌;另一方面,要促進文旅產業更接地氣,開發更多具有文化含金量、旅游附加值的各類助農惠農產品,在滿足人們日常文化休閑需求的同時,升華消費者親農睦農的精神境界。對于鄉村旅游產業而言,需要增加更多文化產業自帶的“詩書氣”。耕讀傳家、詩書繼世本來就是我國優秀傳統農業文化的重要價值觀。要努力轉變觀念,著力改變單一型、粗放型的鄉村旅游模式,精心設計有故事、有品位的鄉村旅游路線,形成“目標是鄉村、過程很享受、結果很治愈”的良性循環,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走向目見山川、胸有丘壑。對鄉村文化產業而言,需要增加更多旅游業渴望的“人間煙火氣”。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應樹立正確的目標導向和堅持積極健康的主題內容,避免過度包裝而失去鄉村原味,也不能故意放大或刻意營造所謂落后的“原生態”。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既要讓人看得見綠水青山、感受到人間美好,也要讓人留得住鄉愁故事、回想起原鄉情濃,同時真正惠及廣大群眾,讓老百姓實現精神富了,腰包也鼓了。
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要素集聚的可行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作出部署,還對“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能推動三個產業聚合形成多重疊加的經濟效益,吸引包括多個行業的消費者和從業者在內的各類人才,創造更加美好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只要堅持“精耕細作”,就一定能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作者:王小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恢復跨省游,釋放文旅業發展巨大潛力
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推進旅游企業擴大復工復業有關事項的通知。 [詳細] -
李仁武:主動應變,文旅業恢復發展的必經之途
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整個文旅業都按下了“暫停鍵”。 [詳細] -
為更好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貢獻文旅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著眼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立足于賡續中華文脈、建設現代文明,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深入系統闡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