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德國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收縮,即2022年第4季度和2023年第1季度環比分別減少0.5%和0.3%,陷入技術意義上的衰退,引發外界對德國經濟發展現狀與前景的擔憂。
居民消費萎縮和政府支出減少是拖累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居民消費和政府支出分別環比下降1.2%和4.9%。除高通脹因素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與電動汽車補貼的退出,以及政府不再承擔新冠疫苗接種和檢測費用等,是影響第一季度經濟數據下行的關鍵因素。因此,盡管該季度高達8.26%的通脹率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損害不可忽視,但導致經濟指標惡化的主要因素卻并非結構性問題,并且通脹問題近期已有所緩解,2023年5月已降至6.1%。
此外,德國投資、出口和就業等指標都有積極變化。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投資環比和同比分別增加2.8%與5.1%,尤其是裝備投資環比和同比分別上升3.2%與6.7%,而出口環比和同比分別增長0.4%與1.8%,4月出口環比和同比分別繼續增長1.2%與1.5%。盡管金屬制造和加工、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業仍受俄烏沖突影響而有所收縮,但汽車與信息通信行業的蓬勃發展卻推動加工制造業整體狀況逐漸好轉,2022年11月以來訂單環比持續增加,2023年第一季度加工制造業增加值總額環比與同比分別上升2.0%與3.2%。就業市場的持續改善也反映出經濟基本面的變化,第一季度德國就業人數達4560萬人,環比和同比分別增加0.3%和1%,并在4月繼續增加15000人。
不可否認,由于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曾經的高度依賴,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給德國經濟運行,尤其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與壓力。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經濟體系擁有較強韌性,可以及時對經濟要素進行重新配置以適應形勢的變化。俄烏沖突以來,德國在很短時間內擺脫了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保障了經濟與金融體系的基本穩定,2022年仍能實現經濟增長1.9%,許多經濟指標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正是這一韌性的再次顯現。就此而言,人口老齡化及專業勞動力的短缺,更應被視為德國經濟中長期的真正挑戰。
內需始終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私人消費占其國內生產總值超半數;同時德國也是出口大國,出口額與私人消費規模相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則是歐盟,超過一半的德國出口產品被歐盟其他成員國購買。近年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對德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愈發明顯,2023年4月,德國對歐盟其他成員國出口環比增加4.5%,增速是對非歐盟國家出口的近兩倍。就國別來說,無論是貿易總量還是一些細分領域,中國都是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和主要商品進出口國。
然而,中德貿易關系近期出現的消極變化值得警惕,即在德國出口形勢總體好轉的背景下,它的對華出口卻持續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12%,4月同比繼續減少9.6%,中國對德國汽車及零部件需求下滑是德國對華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為德國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對華出口只占德國出口的不到6%。與此同時,盡管中國仍然是德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但德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也在收縮,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減少9.7%,中國作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有被美國超越的風險。
這些變化,并不完全遵循純粹的經濟邏輯,而是德國國內與國際各類政治與經濟力量復雜博弈的表現。中德在經貿領域深耕多年,雙方互為對方重要的市場,德國是中國引進技術和資本的重要來源地,中國制造業則是德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環節,雙方都從雙向依賴的經濟合作中受益頗深。在綠色經濟領域,中德更是優勢互補,是天然的理想合作伙伴,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從國外進口的產品中,39.2%的鋰電池和28.2%的電動汽車都產自中國。顯然,無論是為了中德兩國經濟的穩定與持續發展,還是著眼于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的順利,中德兩國在政治上求同存異、在經貿領域相向而行,無疑都是尤有必要和最理性的選擇。(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合作中心秘書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德國結束核電時代帶來哪些啟示
這一決定并不意味著德國將減緩清潔能源發展,相反,德國將加大投資風電、光伏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 [詳細] -
“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穩定動力”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貿易貨物進出口總值14.76萬億元,同比增長28.2%,比2019年同期增長21.6%。[詳細] -
懸賞合同不履行怎么辦?
我國民法典將懸賞界定為合同行為,構成要約,一旦相對人履行,合同即告成立,懸賞人不得違約。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