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總統6月3日簽署法案,引發全球關注的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上限危機暫時落下帷幕,其代價卻是美債務規模又一次飲鴆止渴般的瘋狂飆漲。毫無疑問,美債務危機以及與之聯動的系列政經困境早已固化難解,并將持續給美國乃至世界帶來更多風險與不確定性。此次危機再次讓全世界看到美兩黨政客對私利的肆意追逐、美政治的徹底衰敗與美霸權的持續衰落。
經濟困局中的極限表演
自1917年規定以立法來限定債務規模以來,美聯邦政府已百余次調整債務上限,多次瀕臨違約危機。此次危機發生在美經濟暗流涌動、形勢更為兇險的背景之下:通脹壓力居高不下、地區性銀行接連“爆雷”、經濟增速不及預期……面對多重困境,美聯邦債務惡性膨脹,達到空前的31.4萬億美元,超過美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20%。一旦出現債務違約,必將引發系統性風險與衰退,導致災難性后果。在如此緊迫且嚴峻的挑戰面前,美政治精英本應竭力盡快化解風險,但兩黨政客為撈取私利,竟借危機大搞“政治表演”,共同演繹了又一出“華盛頓鬧劇”。
早在去年11月中期選舉前,美聯邦債務再次迫近上限就已成為全美關注的關鍵話題。今年2月,白宮民主黨人和國會眾議院共和黨人曾為安撫外界進行了毫無結果的“走過場”式會晤。4月26日,共和黨主導國會眾議院拋出《限制、節約與增長法案》,借提高債務上限赤裸裸地給對手開出諸多條件。進入5月后,協商進入關鍵階段,兩黨頻繁會晤,但結果仍不明朗。兩黨每次會晤后都習慣性“打擊別人抬高自己”:釋放己方全力以赴解決問題,而對方卻固執己見、難以妥協的信號。拜登一面強硬宣稱拒絕削減支出,另一面為趕回國就提高債務上限談判而縮短亞太行程。正因如此,當白宮和眾議院共和黨談判代表5月27日就債務上限問題達成初步協議時,外界深感意外。
這出“過山車式”戲碼的背后,是兩黨絞盡腦汁的政治算計。政客們根本沒有將化解危機、解決問題作為首要目標,而是為了最大化利己、最大化損人不惜將危機拖到最后一刻。令人玩味的是,即便是兩黨領導層達成“妥協”,兩黨內部均有議員毫不掩飾地表達強烈不滿。在兩院先后表決中,兩黨都有不少議員在眾目睽睽之下執意投下反對票。這些舉動實際是另一種“政治表演”,即在明知危機即將暫時平息的情況下,不費成本地取悅其背后的利益集團。
債務上限危機暫時落幕并不會讓兩黨政客停止攫取政治私利的腳步。從“妥協”內容看,所謂“方案”顯然是兩黨政客以民意為名、再次同流合污的分贓計劃。將債務上限暫緩到2025年1月的唯一目的是讓兩黨都有充分政治空間為2024年大選布局;增加軍費支出并減少對傳統能源產業的監管限制,無疑會讓相關產業賺得盆滿缽滿,實為向特定集團輸送利益;拜登政府為換取暫緩債務上限而承諾將控制社會福利支出增速,顯然是將成本轉嫁給美普通民眾,特別是需要扶助的弱勢人群。換言之,該“妥協方案”是兩黨繼續以犧牲公眾利益來滿足私利的不負責任算計的結果,根本無助于克服當前美國經濟社會面上的任何困境。
黨爭的扭曲與霸權的反噬
本質上,聯邦債務上限危機是美國兩黨實施不負責任財政政策、政黨輪替制度扭曲、黨爭持續極化等因素疊加產生的惡果,是美政客執意追逐、維護霸權行為對其自身的必然反噬。毫無疑問,這一積重難返的問題絕不會因一次所謂的“妥協”而被實質性解決。
債務危機是美國兩黨在財政政策上急功近利、不負責任的累積后果。長期以來,為在選舉中差異化地滿足各自代表的特殊利益“騙取”更多選票,兩黨在減稅與增支等財政問題上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對抗性政策。共和黨執政后為滿足少數富人利益往往推進減稅,卻不會同步大幅縮減支出;民主黨上臺后則為滿足中產階層利益,往往投其所好增加財政支出,卻未必會大范圍增稅。兩黨輪替下的短期政策搖擺所導致的是長期財政政策的劇烈震動,不開源又不節流的必然結果只能是聯邦財政常年入不敷出,赤字逐漸失控。面對每況愈下的財政狀況,執迷于給選民開空頭支票的兩黨只能寅吃卯糧,大舉借債,妄圖將責任轉嫁,暫時掩蓋自身的治理失敗。根據《紐約時報》相關數據,美聯邦債務在同屬共和黨的小布什和特朗普執政期間增長12.7萬億美元,在奧巴馬和拜登等民主黨政府執政期間的增幅則為13萬億美元。由此可見,美債務危機堪稱兩黨的共謀惡果。
債務危機是美國黨爭日益激烈及政府長期罔顧民意的直接體現。面對嚴峻的經濟困境,兩黨政客依舊繼續政治算計,部分是因為兩黨極化下美國社會輿論與民意的徹底分化。《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5月初公布的一項合作民調顯示,39%的美國受訪者認為共和黨應為債務危機負全責,36%的受訪者認為民主黨才是責任方,只有16%的受訪者主張兩黨皆有責任,還有9%的受訪者難以認定責任方。由此可見,兩黨政客在關鍵議題上的長期對抗已導致選民群體嚴重分化、固化,即某黨選民即便對本黨政策不滿意,也會因立場問題拒絕支持另一黨。兩黨欺騙、愚弄等各種極端做法非但不會招致民意懲罰,反而會進一步固化各自選民基礎。如此畸形的政治生態不僅徹底壓制了民間理性、中立的聲音,也刺激著兩黨政客在債務危機等高風險議題上的不斷鋌而走險。
債務危機是美國政客癡迷并濫用“美元霸權”的必然反噬。兩黨政客之所以肆無忌憚地舉債,是因為他們認定,只要是美元債務,就盡在美國掌控之中。長期以來,美國利用美元霸權貪婪收割全世界資源與財富,肆意對外轉嫁風險,對某些國家威逼脅迫、長臂管轄,屢試不爽。面對規模空前的債務危機,某些美國政客竟然還臆想鑄造一枚可被自由賦值萬億美元的“白金硬幣”來堂而皇之地直接賴賬。事實上,美國憑借美元霸權舉債無度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已徹底綁定的高危性;另一方面則是對自身經濟穩定性與國際信用的肆意揮霍。受此影響,美財政治理和債務經濟已踏上了不可持續又無藥可救的“不歸路”。
債務危機是美政客窮兵黷武、固守霸權執念與冷戰思維的沉重代價。美聯邦財政支出之所以長期無法得到必要且有效控制,與其不斷激增的軍事安全費用開支密切相關。以2022財年為例,在6.3萬億美元的聯邦支出中,可由兩黨政客調整的自主性支出原本就僅有1.7萬億美元,但其中軍費占比超過55%。這意味著,留給兩黨的自主性支出不足總支出的12%。更為嚴峻的是,隨著美近年來以所謂“大國競爭”“印太戰略”為由逐年大幅提升軍費,加之債務擴大后更大的債務利息支出,兩黨自主性支出被進一步壓縮。某種程度上說,霸權執念與冷戰思維帶來的軍費激增問題導致了美聯邦財政支出結構的徹底失衡,也給兩黨不負責任的舉債提供了更多“借口”。
加速美國政治衰敗與霸權衰落
此次債務危機雖暫告段落,但美債務恐將在2025年1月之前徹底陷入失控狀態。據估計,屆時聯邦債務或將超過36萬億美元。換言之,屆時每個美國公民都要背負超過10萬美元的聯邦債務,對美政治經濟社會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顯而易見的是,兩黨政客“一切為了選票”、短視且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人口結構變化導致政府財政支出不可控風險激增乃至債務規模擴大帶來的更多利息支出……這些因素決定美根本無力有效控制債務。據美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美債務規模將在2052年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85%。
債務危機再次給美國經濟進一步失速與衰退敲響了警鐘。美聯邦債務出現無解“狂飆”,將令美國經濟雪上加霜。首先,因債務危機暫時落幕而獲得新空間的美政府將快速發債,進而必然引發美元利率、美債收益率的顯著波動,加劇美銀行業困境與危機。其次,美聯邦財政的政策調整空間因債務屢創新高而被嚴重壓縮,無法提供足夠政策工具應對未來經濟衰退。最后,債務危機頻繁上演導致各方對美國經濟的信心進一步下滑。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4月中旬發布的數據顯示,69%的美國受訪者對美國當前經濟形勢以及未來發展態勢持明確負面看法,創近17年來之最。信心不足正對美經濟復蘇與發展產生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
債務危機給美國政治的進一步失序與衰敗埋下了定時炸彈。隨著債務規模加速惡性膨脹,兩黨未來將更頻繁遭遇債務上限危機,也將越來越難達成最終“妥協”。一方面,涉及分配與再分配的財政議題早已成為兩黨爭奪最為激烈的戰場。越縮越小的“財政蛋糕”將令兩黨斗爭極化,從而抬高違約風險。另一方面,財政議題涉及不同身份群體的切實利益,圍繞債務上限問題的爭論會加劇兩黨內部碎片化,特別是支持擴大社會福利的民主黨極端自由派和固守財政鷹派立場的共和黨極端保守派將分別與本黨主流派系漸行漸遠。而兩黨斗爭極化與兩黨碎片化將加劇美治理失衡,加速美政治衰敗。
債務危機給美國霸權的進一步瓦解與落幕按下了快進鍵。債務危機源自霸權反噬,也動搖著美霸權地位。一方面,債務危機加劇了盟友對美政策前景的極度憂慮。拜登政府上臺后雖反復強調“美國回來了”,但其歐洲盟友仍普遍擔心共和黨可能回歸并再次對美對外政策作出極端調整。2022年推翻“墮胎合法化”的保守派判決就已引發歐洲戰略界的劇烈反彈。如今,更為棘手的債務危機及美國內政治極端撕裂,必然繼續降低盟友“隨美起舞”的動力。另一方面,債務危機的不確定性加速了國際市場對美元、美債的“信任崩潰”。美罔顧債務居高不下、經濟惡性循環現實,執意繼續利用美元霸權來收割全世界財富、給世界制造風險的做法,正讓更多經濟體轉而推動“去美元化”進程。
為妥善應對美霸權給世界持續帶來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國際社會須形成更為清醒的共識,有必要從降低風險角度出發積極探索國際結算貨幣多元化,共同促進世界經濟治理體系及機制向著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改革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向著全世界普遍期待的方向行穩致遠。
(作者:刁大明,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當代政黨研究平臺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國際銳評丨美國“膽小鬼游戲”暫停 市場“真正的擔心”開始
長久以來,美國任性的債務型增長模式,嚴重透支了美元信用,使美債問題成為一個隨時可能爆發的“灰犀牛”事件。v[詳細] -
警惕美國經濟金融政策負面外溢效應
繼美國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關閉之后,資產規模更大的第一共和銀行近期也被美國政府關閉并接管。 [詳細] -
從歷史比較看美國銀行業危機的影響
今年3月,美國中小銀行危機引發各方關注。綜上,目前美國中小銀行業的風險很難達到次貸危機沖擊的程度,本次危機傳染傳導的風險相對較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