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考察時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國幅員廣闊,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客觀上存在較大差異,廣東省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尋求區域協調發展的典型案例,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廣東考察,足跡遍及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等不同發展水平區域,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加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信心與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支撐,為根本上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指明了方向。因此,須統籌發力、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促進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發力,頂層規劃設計先行。長期以來,我國各地區資源稟賦的客觀差異,夾雜戰略布局與產業發展政策等影響,導致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主要表現為東、中、西、東北等地區間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間合作進程緩慢等,嚴重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邁向共同富裕之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涉及政策機制多個方面,須從頂層設計入手,高位統籌推進、多管齊下,方可保障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順利落實。第一,機制設計要立足于促進區域戰略協作進行統籌,打破地域限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區域互聯互通;相應政策應大力支持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強化政策共享,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提高生產要素區域間利用效率和自由流動度,優化區域間人才結構和產業結構。第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扎根實踐,依據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特征,細化產業布局和培育規劃。根據各地區發展條件科學布局區域功能,合理分配產業梯度,發揮區域的條件優勢,推動空間經濟協調發展。第三,綜合系統思維與新發展理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區域協調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的優化調整,實現區域的均衡可持續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需要齊頭并進,兼顧效率與公平。目前我國區域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均衡問題是長期以來多重復雜因素導致的結果,但我們所要實現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抵消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助力實現共同富裕。政策導向需致力于提升現代基礎設施水平互通互聯,依據區域內部不同地區的發展實際,精準培育產業鏈條,推動區域內部產業的有序轉移,縮小區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先富帶動后富,以都市圈、城市群為重點增長極,強化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跨區域經濟帶建設,構建內外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具體來看,依托國家發展戰略,進一步鼓勵東部地區實現更高水平的現代化,進而輻射帶動其他區域的發展;加快推進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空間協調發展戰略,縮小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差距,進而為實現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促進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需要因地制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體現,如何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立足我國發展實際,必須將城鄉融合發展作為糾正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政策偏差的重要方式。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首先,推動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并軌,保障城鄉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實現工農互惠與城鄉融合。其次,立足縣域連城帶鄉的樞紐作用,統籌規劃城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在加快農村自身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的同時,不斷促進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鄉鎮、村莊輻射延伸,推動實現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以及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再次,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升級。加速物聯網、遙感、無人機等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運用,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和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持續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要把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短板變成潛力板,著力解決好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整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形成各區域之間協同發展的生動局面,進一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為加快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根本支撐。
(作者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副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法治保障和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承載和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有效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扎實推進。[詳細] -
促進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統一
新時代新征程上,應統籌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牢牢把握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謀求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樣態。[詳細] -
以稅收為槳 行共富之船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實現的過程中,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詳細]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縣域發展
在開展基于自然的生產解決方案實現綠色與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中,縣域發展缺乏將農業現代化與現代生物、數字技術有機結合的意識和能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