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理論 > 資訊

      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支振鋒 發布時間:2023-04-23 08:31:00 光明日報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這是對基礎研究內在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我國基礎研究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

        人才聚,國勢興。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堅持以全局思維和系統觀念培養造就大批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是不斷夯實我國人才發展基礎的必然要求,也是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戰略擘畫。

        壯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力量

        強調“從0到1”源頭創新的基礎研究,事關國家興衰、人民福祉,而人才是基礎研究中最關鍵的因素。

        基礎研究人才的厚度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16世紀以來,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及其導致的產業革命,使人類社會急速工業化和現代化。從引發天文學革命的哥白尼、構造近代物理學的牛頓,到提出電磁感應說的法拉第、建立麥克斯韋方程組的麥克斯韋,再到提出量子論的普朗克、開創量子力學的狄拉克等,一大批燦若群星的基礎研究科學家,以科學革命催生技術革命,帶動產業革命,助推了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方方面面的革命性變化、顛覆性變革。

        基礎研究人才的密度決定科技自立自強的高度。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只有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我們要服務“四個面向”戰略需求,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有一大批門類齊全、布局科學、結構合理的高質量基礎研究人才。

        新時代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年均增長近15%,2022年達1951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的6.3%。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為42.68萬人年,占研發人員的8.15%。2022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上升至全球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開啟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但也要看到,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存在“人才總量突出、領軍人才缺乏”的結構性問題。2021年,我國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量僅為539人,低于高收入國家3036人的平均水平,更難以與日本的5078人、美國的3496人相比,加強我國科技人才力量儲備迫在眉睫。

        打造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平臺

        近年來,高校、企業和大科學裝置,已成為創生科學新見新知之樞機,孵化基礎研究人才之庠序。

        要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現代大學培養人才、激發思想、創新技術,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要以人為本,擔當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

        要構建多層次、全鏈條、體系化培養平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延長培養鏈條,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要形成體系推進,加大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挑戰杯”等實施力度;要協同多方主體,強化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要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

        要激發“大科學”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大科學時代”不僅力圖尋找人類下一個知識增量的引爆點,更著眼于以規模化、工程化和高度組織化為特征的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模式。要強調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增進人才使用與培養的高度一體化協同,不斷孵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

        形成全方位體制機制優化的最好環境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環境是良好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國家各部門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人才政策140余項,各省區市出臺改革政策超700項。用人主體自主權更大,國務院連續7批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433項;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不對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搞“一刀切”,深化職稱制度和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經費使用機制;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等,都是力求“改到真痛處,催生真活力”。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人才首先是人,有對自由和尊嚴的守護。有了“萬類霜天競自由”,才能有“天下英才聚神州”,更能有“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情感可以挽留人,事業可以激勵人,但同樣重要的還有寬松的社會氛圍、宜居的生活環境,以及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社保、科技轉化、知識產權保護、法治水平、公平正義等。以公共服務為基礎的人才創新創業優質生態圈,才是引才“強磁場”。

        人類歷史上,科技和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周期長、投入高、見效慢,但卻事關民族興亡、文明枯榮。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既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支撐,也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內在需要。

        (作者:支振鋒,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為創新人才創造良好環境

        讓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需要為其創造政策完善、機制順暢、平臺廣闊、氛圍友好的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 [詳細]
      • 高質量推進人才高地建設

        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在新階段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中的主線地位無可動搖;高站位謀劃人才高地建設,是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有效抓手。 [詳細]
      •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應增強三種能力

        基礎力、均衡力、創新力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的三種核心能力,亟須不斷夯實、提升和強化。[詳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鲁免费播放视频人人香蕉| 国内自拍青青草|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老司机在线精品| 婷婷久久五月天|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1| 波多野结衣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 老师的圣水女主小说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 一个人看的www日本高清视频| 日韩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成人a一级试看片|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91香蕉国产线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久草免费手机视频| 欧美猛交xxxxx|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日本| 色天使色婷婷丁香久久综合|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97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爱网站97| 影音先锋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7|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男女一边摸一边爽爽视频| 国产720刺激在线视频| 黄色三级三级免费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免费观看| a级午夜毛片免费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