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一次單獨成章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放在一起,一體部署,這是意義深遠的重大創新。這一新的集中表達,更加突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并付諸實踐。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以有機整體構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黨的二十大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布局中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教育科技人才上,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報告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統籌部署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必將有力助推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創新來驅動,創新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必須依靠人才,人才又必須依靠教育。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論述,把三者放在一起,體現了黨對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及其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作用規律的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推進,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建設人才強國,離不開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強國建設才會有扎實、深厚的基礎以及人才培養、使用、歷練的廣闊舞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相互融合,必將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廣州貢獻
廣州堅持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核心地位,堅持“四個面向”,積極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以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努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為目標,主動融入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廣州科創資源集聚優勢,聚焦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創新全鏈條,在各個關鍵環節發力,打通科學技術化、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產業資本化的發展路徑,推動科技創新從產業主導模式發展到“以科學引領產業”的新階段。
廣州致力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力圖在推動形成國際化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上有所作為,在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中加強本土培育與著力引進國際水準的高水平科研團隊并重,同時努力構建創新生態系統,逐步形成高效的協同創新體制。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構建以“一區三城”為核心節點的科技創新軸,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激發出強大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現科技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互促雙強,推動科技創新強市建設從形成基本框架體系向強化核心能力躍升,逐步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成效顯著,為國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廣州貢獻。
著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黨的二十大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全面部署。我們要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決策部署,自覺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融入到科技創新的各方面全過程,著力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系統基層黨組織建設,確保科技創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一是加快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大力提升高等院校創新教育水平,全面提升高校、科技機構自主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形成創新人才立體培養體系。強化高校、科研院所作為知識創新源頭的基礎研究,提升科技原創能力,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高地。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切合企業需要、人才培養與人才現實需求對接。逐步摒棄“應試教育”,著力提升師生創新水平和能力。
二是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夯實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在完善政策體系、優化協同創新機制、強化金融服務、大力推動人才培養和引進、活躍學術交流活動等方面下功夫。強化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化)+金融支撐+創新制度與創新文化建設各環節,形成完善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緊密連貫體系。
三是打造原始創新高地和強大引擎。謀劃和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著力建設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平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拿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突破性成果。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產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無縫銜接,確保重大創新成果順利落地。大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強化金融支撐,做大做強企業創新主體,讓頂天立地的大型高科技企業與鋪天蓋地的中小科技企業在廣州這片創新熱土上相呼應。
四是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創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政策系統集成,打造以領軍人才為引領、骨干科學家為核心、青年人才為后備的科技人才隊伍。要推動形成一支龐大的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師、科技企業家、金融家在內的創新人才隊伍,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借鑒海外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經驗和做法,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引進人才環境,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快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和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拓寬國際人才招攬渠道,為外籍高層次人才在華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創新制度與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人才活力,進一步優化提升人才結構。
(作者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二級巡視員、研究員)
-
匯聚合力高水平搭建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平臺
建設南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是國家賦予廣州的重大任務之一。優先解決港澳青年當下發展難題,暢通創新創業生態堵點。協同港澳、聯動灣區,共建有序高效的服務青年發展格局。[詳細] -
魏琪嘉:培育專精特新要靠長效機制
專精特新企業以技術實力著稱,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是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的重要力量。 [詳細] -
大力培養“數字工匠” 推動數字中國建設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化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需要大力培養“數字工匠”,為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建設數字中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