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對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更加需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當前,世界正處于新的動蕩變革期,地緣政治緊張與經濟格局演變疊加。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對我國來說,既是發展問題和生存問題,也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安全性主動權的關鍵。
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前瞻部署戰略科技任務,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堅持不懈做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和韌性來對沖前進路上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完善知識、技術、數據要素配置機制和基礎制度。堅持在擴大高水平開放中提升發展質量,深化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格局。
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強化現代化建設基礎支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任務。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另一方面,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以教育科技人才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努力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
要加強五大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統籌發揮好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序社會三種治理機制,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人才、資金、數據等要素保障能力,實施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大力支持高質量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優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創新發展社會事業,培育新就業形態,助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要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創新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遵循科學、技術和創新發展規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瞄準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通過競爭培育產業創新能力,加速創新產品應用,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加快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力爭盡早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
錨定發展加把勁丨浙江:創新引領 科技先行 農創力量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作為數字經濟的先行地,浙江連續四年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水平居全國首位。[詳細] -
探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斗者”號,中國載人深潛挺進萬米深藍,創下新紀錄。[詳細] -
加緊生產建設 助力春耕備耕
2月16日,在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一家化肥生產企業,工人駕駛叉車轉運準備外銷的化肥(無人機照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