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尾,總結這一年中國經濟的表現,研判新一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成為輿論熱點。向前看,雖然風險挑戰仍然不少,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一來,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將給經濟恢復帶來積極影響;二來,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將積極促進經濟恢復發展。只要經濟恢復正常增長,基數效應將對明年經濟發展形成一定支撐。綜合研判,明年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3年經濟工作明確了重要方向,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特別是我們國家,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擴大內需才能更好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而且,我國有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擴大內需將進一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總的來說,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想方設法擴大內需正當其時。
綜合來看,數字化轉型應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在服務業方面,互聯網可以成為賦能傳統業態的抓手,教育、醫療、養老、社區、家政、旅游等領域都有融合文章可做。“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等新商業模式方興未艾,可以成為接下來改造升級的具體落點。另一方面,生活服務數字化消費已成為我國消費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網約車、外賣等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小視頻、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成為人們重要的娛樂消費途徑。這些新業態也催生出了“數字游民”、自媒體工作者、互聯網營銷師等職業。相關部門繼續發力新需求的創生,也將為新增就業豐富源頭。
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個著力點在于制造業。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僅可以刺激現有市場需求,而且可以推動產業技術革新和模式變革。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涌現出“數字工廠”“智慧礦山”等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30.7和25.9個百分點。近期出海的部分企業家談到一個共同感受:以前把外國的新東西搬回國內有市場,現在把中國的新事物推向國外也有市場。接下來,制造業應該更加積極地擁抱和引領數字化新潮流,持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適應新業態,找到激活龐大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現實路徑。
經濟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難點、空白點,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結合點。通過數字化轉型等方式,將這些結合點變成經濟的增長點,就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日前發布,明確提出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加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力度。在頂層設計之下,方方面面都積極行動起來,相信這股浪潮將從供需兩端發力,帶動中國經濟穩步走向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高端智庫咨詢課題專家、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員)
-
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文化數字化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抓手,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詳細] -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增強傳統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決心和信心。[詳細] -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技術之所以能夠轉化為一種經濟形態,需要具備幾個基本要素,換言之,數字經濟和生產領域融合,呈現以下幾個特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