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系統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奮力譜寫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華章。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在實踐基礎上創立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引領下,我們攻克了生態環境領域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過去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_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斷面比例達84.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就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些巨大成就,是新時代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信心和力量之源。實踐表明,只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然能夠實現。
科學研判當前形勢
科學判斷形勢是我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也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充分肯定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明確指出我們的工作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要求我們清醒看到“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認識的新突破,是在更高層次上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然趨勢。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持久戰,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從國內看,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傳統產業所占比重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長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能源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從國際看,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大打“環境牌”,多方面對我國施壓,圍繞生態環境問題的大國博弈十分激烈。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保持“日拱一卒”的韌勁,堅定“滴水穿石”的執著,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充分肯定過去五年和新時代十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面對新的形勢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我們要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性認識,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新使命呼喚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華章,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作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俞海 寧曉巍)
-
中國夢,十四億人的幸福夢
十年前的11月29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并闡釋中國夢。[詳細] -
【光明時評】讓“好氣候能賺錢”深入人心
隨著碳中和目標成為共識,全球資本市場關于氣候投融資的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 [詳細] -
學習100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就寫在我們村口的石碑上。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詳細] -
保護濕地 守護未來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致辭指出,中國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