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6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這次峰會是在世界面臨多重挑戰和危機,國際社會充滿分歧和分裂,人類處于何去何從十字路口的特殊背景下召開的。由全球性和地區性大國組成的G20能否展現擔當并團結和引領國際社會有效應對挑戰、走出危機、創造機遇,世人充滿期待。
14年前,G20的首次領導人聚首主要是為了共同協調應對單一的金融危機,與之相比,現在的危機是多元、綜合和疊加的。金融和經濟危機風險依存,而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代表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和政治危機,以俄烏沖突為代表的地緣政治危機和與之相伴的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加上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和加劇的大國競爭,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大變局和大變革、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特征。
G20不僅是各成員表達政策主張和提出“國別方案”的論壇,更是達成共識和采取共同行動的重要機制。G20要發揮其優勢,聚焦于危機應對,并創造機會。為此,需要有G20方案、G20議程和G20路徑。
從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向全球發展治理的方向發展。多年來,G20的定位是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和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不可否認,經濟特別是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始終是G20的核心議題和議程。但是,疫情、公共衛生、氣候、糧食、能源等諸多“非經濟”議題備受關注,也被納入G20議程。因此,G20要在“金融到經濟”轉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經濟到發展”的轉型。這意味著需要從環境和社會等更廣的發展視野來處理和解決相關問題。同時,這不僅有利于將G20議程與聯合國推動的可持續發展議程結合起來,成為聯合國倡導的網絡化和包容性多邊主義的關鍵一環,也有利于G20得到更多中小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主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發展的共治和共生。習近平主席在去年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以“六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全球發展倡議,以及在此次G20峰會上提出要推動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對G20從經濟到發展的轉型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避免地緣政治和大國戰略競爭等因素干擾G20議程。地緣政治博弈和大國戰略競爭不僅存在于大國之間,也日益體現在聯合國等多邊機制之中。G20同樣容易受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的影響。如何避免把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糧食、能源等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是G20面臨的新課題。印尼總統佐科感嘆自己正主持“有史以來最難”的G20峰會。這不僅體現在程序性安排上,更反映在達成峰會宣言這樣的實質性內容上。
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強調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從而為世界破解難題和擺脫困境提供了思路。中方在G20提出《二十國集團數字創新合作行動計劃》和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并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全面落實G20的緩債倡議,共同發起“構建穩定和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倡議”等,更為大國擔當和大國合作做出了示范。
靈活地吸引和安排更多國家與國際組織加入G20,形成G20+機制。G20是一個開放的論壇和平臺。巴厘島峰會確立“共同復蘇、強勁復蘇”的主題和愿景,不僅需要G20成員的合作和貢獻,更離不開廣大中小國家的參與和支持。目前,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組成和主導的歐盟是G20唯一的國際組織成員。為了讓G20更具有經濟和地區的代表性,真正反映其作為經濟合作論壇的國際性和經濟治理的全球性,可以考慮支持非盟和東盟這樣的國際組織在適當時候加入G20。
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機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擴員過程中發揮了建設性的積極作用。中國已明確表示支持非盟加入G20,這不僅體現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一貫支持,也是建設全球經濟復蘇伙伴關系的需要,更是G20保持活力和平衡發展的必然。由于后續三年的G20峰會將分別在印度、巴西和南非舉行,可以預見,發展中國家在G20的地位、影響和貢獻將不斷提升。(作者是復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
-
李海青:只有合作才能驅散疫情陰霾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蔓延,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全球風險時代的到來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只有國際社會加強團結、深化合作、密切協調,才能夠徹底戰勝疫情,并在化解挑戰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詳細] -
胡敏:期待G20會議主張能夠迅即落實
2020年3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時,發表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重要講話。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危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同時也嚴重沖擊了世界經濟秩序。[詳細] -
攜手應對疫情對世界發展的沖擊和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疫情使世界各國更加深刻認識到,人類已經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亟須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