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這為農業教育教學改革和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價值引領。農業教育履行社會職責的根本出發點是探索解決“三農”問題有效路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科技、人才與智力支撐,助力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農業教育的戰略定位:振興中國農業
農業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為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高級農業科技人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業教育承載著不同的夢想,詮釋了愛國愛農、振興農業的真諦,為我國“三農”事業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如丁穎、盧永根、劉耀光“三代院士,兩腳泥巴”演繹了我國水稻研究領域“一脈師承”的佳話。新時代的農業教育迎來發展新機遇?,F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上廣泛應用,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不斷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5%,農業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逐步過渡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階段,這意味著我國新時代農業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新農科教育的時代使命:服務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涵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全面現代化,即通過農業現代化,實現對農業的工業化武裝、技術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經營,使農業成為市場化、集約化和高效益的產業,使農村成為看得見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的現代化家園,使農民成長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
新農科教育就是要服務于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這是對傳統農業教育的“提檔升級”,通過與文科、理科、工科、信息科學等學科融合,尤其是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生物技術等交叉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轉型,走向綠色發展、健康引領、智能裝備等多元模式的未來農業。協同提升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的建設,服務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新農科教育的時代使命。新農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之業,也是綠色融合發展之業,通過重塑新農科教育鏈、拓展現代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發展;新鄉村是產業興旺之地,也是生態宜居之地,通過新農科教育,把農林院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資源持續輻射到廣闊農村,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民是“三農”的建設者,也是“鄉愁”的守護者,通過新農科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輸送有志于扎根農村和返鄉創業的農科人才;新生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生態和綠色基調,通過新農科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教育和農業主管部門、涉農高校要聚焦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時代使命,持續推進農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以新農科教育為統領,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地方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出發,突破農業領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打贏“三農”問題翻身仗;加快培養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創新型人才,不斷提高人才對未來農業的適配度。
農業教育的戰略選擇:面向廣闊農村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為農業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扎根中國大地辦高質量農業教育,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將科技帶進田間地頭,讓農業農村成為新一代青年學子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持續提升服務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能力,這是農業教育的重要戰略選擇。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人才。目前在人才方面最大難題是人才不愿扎根農村、依托農村、發展農村。大學生本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但真正愿意到農村基層的大學生很少。農林院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現代農業產業鏈,構建完善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鏈,一方面以培養“學農、知農、愛農”的卓越新農科人才為目標,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讓更多優秀人才扎根鄉村,在農業現代化中實現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密切與地方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的多方合作,持續協同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領軍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農業教育要心懷“國之大者”,聚焦農業核心科技特別是“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接地氣且有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賦能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面向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重大需求和重要任務,在智慧農業、種業芯片、現代農業裝備等領域重點攻關,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借力數字經濟新引擎,以大數據驅動大智庫,加快推動農業數字賦能,促進農業數字化轉型。
構建黨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融合機制。充分發揮高等農業教育黨組織服務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作用,以黨建+鄉村振興、黨組織結對共建、黨員服務崗等載體,以黨建賦能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創新發展;建立信息反饋機制,發揮農業院校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以及畢業生覆蓋面廣和信息資源豐富的特點,將學??蒲谐晒苯訌霓r業院校推廣到農業、農村、農民;構建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專家和農村基層科技人員的互動溝通,一方面發揮專家教授的科研優勢,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科技人員的科技推廣優勢,實現科技成果在農村和農業生產中的及時有效轉化,打通科技服務農業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博士、教授
-
縣域電商開新局,重在數字富民
前不久,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強國建設成就。我們應當認識到,縣域電商開新局,重在“數字富民”,發力點在強流通、建生態、創品牌。[詳細] -
李國祥:緩解全球“糧荒”,中國做了什么?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極端異常災害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特別是俄烏沖突爆發,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加劇。雖然經過多方努力,部分糧食供給增加,價格水平目前總體趨于回落,但全球糧食危機整體并未出現顯著緩解。[詳細] -
以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提升就業人員收入水平;搭建產業帶直播基地等電商平臺,利用“線上+線下”銷售模式革新農業零售體系,拓寬特色農產品營銷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詳細] -
把握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著力點
健全穩定的農業科技支撐機制。只有健全穩定的農業科技支撐機制,才能更好推動農業創新基地平臺落地、提升農業數字技術創新水平、加速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