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我國氣候總體溫高雨少,中東部出現自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綜合強度最強的高溫過程。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引發社會關注。
當前,糧食生產面臨新形勢與新挑戰,其中最關鍵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新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報告顯示,2011年至2020年比1850年至1900年全球地表平均增溫1.09攝氏度。1961年至2020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的升溫速率為0.26攝氏度每10年,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隨著氣候變暖,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事件增多增強,氣候風險水平趨于上升。《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數據顯示,1961年至2020年,我國氣候風險指數的平均值為6.8,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4.3增加58%。研究表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未來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中國氣象局預測,到本世紀中葉,高溫災害高風險區域面積將增大至8%左右,而目前不到2%,暴雨災害高風險區域面積比例比目前約增加1倍,氣象干旱災害高風險區域面積比例增加4%至6%。2000年以來全國總受災面積中旱災占比減小,洪澇、風雹、低溫冷凍和雪災以及臺風災害占比有所增加。
因農業生產高暴露性,氣候變化影響尤為突出。研究表明,全球約41%玉米產量變異、約35%小麥產量變異由年際氣候變異造成。隨著氣候變化,農業氣候資源、作物種植界限、作物布局與種植結構、作物熟制和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特點都發生顯著變化。在未來氣溫升高1.4攝氏度、降水增加4.2%情況下,我國一熟種植面積可由當前占62.3%下降為39.2%,二熟種植面積可由當前占24.2%變為24.9%,三熟種植面積可由當前占13.5%提高到35.9%。
未來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風險增加。從長期看,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力下降、不穩定性增加。同時,世界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加大,世界糧食儲備水平下降,加大我國糧食進口難度。從中短期看,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主要農作物水分虧缺、生育期縮短、農業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波動性加大。氣候風險已成影響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減災就是增產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生產的重要工作目標。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68285萬噸,連續7年超1.3萬億斤,實現十八連豐。糧食產能穩定提升,取得這個成就的一個重要經驗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持續下降,農業應對氣象災害風險取得重大成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較20年前減少4047萬公頃,其中水災面積減少128萬公頃,旱災面積減少3504萬公頃。2021年農作物成災面積較20年前減少2711萬公頃,其中水災面積減少154萬公頃,旱災面積減少2229萬公頃。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當前,農業穩產高產的客觀需求與全球氣候變化、災害多發頻發重發嚴峻形勢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做好農業防災減災與風險防范工作,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與戰略任務。需科學認識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努力減輕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科學應對農業長期氣候風險,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保障糧食穩產增產。
-
算法法治 科技向善
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境內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名稱及備案編號,首批包括30種算法,這些算法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系統進行查詢。[詳細] -
陶永: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成長
不久前落幕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集中展示了機器人在制造、建筑、醫療、農業、礦山、物流等諸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成為透視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詳細] -
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深刻理解新時代10年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首先應將其置于世界社會主義演進的歷史大潮中來把握。[詳細] -
董一凡:歐洲能源外交,遠水難解近渴
隨著歐洲能源危機加劇,歐盟以及歐洲主要大國拓展能源供應來源的努力也在不斷加強。 [詳細] -
萬喆:應對全球通脹危機需綜合施策
自去年起,通貨膨脹就成為全球經濟討論中的高頻“熱詞”。 [詳細] -
統籌有序系統科學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詳細] -
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
在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中國國內疫情多發散發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上半年同比增長2.5%,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也普遍向好。 [詳細] -
“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阻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近期,美國再次打著人權的幌子,大搞政治操弄和經濟霸凌,執意將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簽署成法。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