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當前,我國就業人員達7.5億人,勞動者既是共同富裕的主要推動者,也是共同富裕的主要受益者。為此,應完善勞動法律體系,加強勞動法治建設,激發勞動者奮斗激情,提升就業質量,推動勞動者依靠勤勞智慧實現共同富裕,并促進全社會實現共同富裕。
完善就業制度,鼓勵勤勞創新致富
辛勤勞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勞動就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應完善就業制度,維護勞動者公平就業權利,不斷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
一是完善公平就業制度。我國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但當前就業歧視特別是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等現象依然存在,應進一步明確就業歧視的概念、判斷標準和救濟措施,增強企業和求職者平等就業觀念,切實維護勞動者尤其是女性勞動者的就業權利。二是完善職業培訓制度,提升勞動者素質。我國向來重視職業培訓,但職業培訓制度總體上還比較粗疏,應進一步明確職業培訓的主體、對象、內容、形式、經費保障以及職業培訓的評估考核等,不斷優化就業培訓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培訓質量,適應數字時代對勞動者素質的更高要求。三是全面貫徹實施職業教育法,加強配套制度建設,造就大批技術工人。技術工人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技術工人隊伍。四是支持和規范新就業形態發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平臺用工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對促進就業發揮了巨大作用,勞動法應與時俱進,努力將新就業形態納入其調整范圍,推動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就業促進功能。
加強勞動保障,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要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應加強勞動保障,完善勞動法律制度,尤其是勞動合同制度和勞動基準制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特別是經濟權益,保障并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推動更多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
一是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最低工資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水平。二是加強工資支付保障制度。應通過制度完善保障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和績效工資等各類工資依法及時支付,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激發勞動者工作潛力;加強工資支付保障力度,提高欠薪治理水平,不斷完善用人單位欠薪的責任追究機制。三是完善工時和加班工資制度。進一步完善標準工時制度和特殊工時制度,充分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和加班工資待遇;完善各類假期的時長和工資待遇標準,確保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四是完善集體協商制度,促進有效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推動共享發展成果。我國集體協商制度規范位階較低,完善集體協商制度有利于推動有效開展工資和其他內容的協商,對于保障勞動者經濟權益意義重大。五是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應進一步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依法保障勞動者獲得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權利。
抓住重點人群,強化特定群體保護
要抓住重點、精準施策,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當前,我國勞動法律制度完善的重點對象應是農民工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9251萬人。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的重點是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強化進城農民工社會融合的保障制度,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提高進城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和適應度。
近年來,我國靈活用工發展迅猛,當前靈活就業人員已超過2億人。以平臺用工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在促進就業、增加從業人員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新就業形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勞動者勞動關系難以認定、部分勞動者工作時間過長、職業傷害保障不足、社會保險缺失等突出問題。應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護,在相關部門出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各類意見基礎上,通過專門規定,進一步明確勞動關系的判斷標準以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有關工作時間、工資保障、安全衛生、職業傷害及其他社會保險的權益,特別是應根據數字平臺用工主要依靠算法進行勞動管理的新特點,明確勞動者與算法管理相關的權利。
健全社會保障,完善二次分配制度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社會保障制度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具有兜底的保障功能,應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一是啟動修訂社會保險法,體現社會保險的最新制度實踐,完善社保費用的征繳機制、繳費年限、社保基金的統籌管理、社會保險待遇發放等,加強勞動者社會保險權益保護。二是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制度。應通過完善制度,合理分擔保費,激勵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三是進一步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制度,預防和減少職業傷害發生,保障勞動者的安全健康權益,降低因職業傷害而陷入貧困的風險。四是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險待遇,更好發揮失業保險在預防失業和促進就業中的作用。
弘揚勞動精神,推動精神生活富裕
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勞動法蘊涵著豐富的價值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完善勞動法律體系,有利于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勞動者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是勞動法蘊涵豐富的勞動精神,通過貫徹就業平等、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等原則,有利于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二是勞動法蘊涵合法、平等、公平、誠信等價值觀。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商一致、誠實信用是勞動合同訂立和履行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有利于增強勞動者的紀律意識和道德水平。三是勞動法蘊含團結互助、和諧共贏的價值觀。勞動法支持勞動者加入和組織工會,強調勞動者之間團結協作,集體協商等制度也體現友好協商、合作共贏的原則,體現勞動關系雙方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精神。四是勞動法蘊涵工作和家庭平衡、工作和休息平衡的現代生活理念,有助于滿足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只有促進共同富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這深刻指出了高質量發展、高素質勞動者和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完善勞動法律體系,更好保護勞動者權益,有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從勞動關系的角度,我們更能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 [詳細] -
【中工網評】夯實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基礎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日,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印發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