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理論 > 資訊

      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生態環境市場

      發布時間:2022-05-11 08:44:00 經濟日報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本期重點圍繞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邀請3位專家進行探討。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環境權益市場尚處起步階段

        主持人:作為生態環境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發展狀況如何?

        蘭宗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生態環境市場,是打造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五項重點任務之一,對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重要意義。建設全國統一生態環境市場,要求針對傳統生態環境領域的區域性問題,破除各類鄰避現象,實行統一的行業標準、監管機制、治理體系,以更加市場化的手段推動生態環境要素和資源在不同區域、行業、企業間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動。

        全國統一生態環境市場主要有三方面要求: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推進排污權、用能權市場化交易以及推動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其中,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我國近年來著力推進建設的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用能權、用水權重在前端管理,排污權和碳排放權重在末端治理,都是生態環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持續探索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建設,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發展都取得積極進展。

        排污權交易在我國起步較早,主要包括水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權交易。1987年上海部分企業開展水污染排放指標交易。2007年,浙江嘉興建成第一個排污權交易中心,標志著排污權交易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排污權交易改革,開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制度下的政府無償出讓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進一步明確政府在排污權交易工作中的定位,全面停止政府預留和出讓排污權,鼓勵發展二級市場。

        用能權交易是促使企業加強用能管理、控制能耗,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方案》,明確了在浙江、福建、河南、四川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工作。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

        用水權交易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2000年,浙江義烏市和東陽市開展了全國第一宗水權交易。2014年,水利部在寧夏、江西、湖北、內蒙古、河南、甘肅、廣東7個省(區)開展全國水權交易試點,由政府引導開展區域間、行業間、用水農戶間水權交易。2016年中國水權交易所正式成立,水權交易逐步走向規范化。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我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中發展最成熟的市場。1997年我國通過參與《京都議定書》引入市場機制。2008年8月,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相繼成立。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7年12月,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標志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進入新階段。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始上線交易,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我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建設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全國統一生態環境市場建設仍然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一是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不足。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與“雙碳”目標的有效銜接問題,充分考慮產業承受力及競爭力合理設定碳排放權總量等問題仍未有效解決。

        二是不同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協調不夠。各試點地區現行交易制度間存在較大差異,環境權益跨區域交易仍存在明顯制度障礙。用能權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存在較多重疊。取水許可制度和水權交易制度并行影響購買水權意愿。

        三是法律法規保障缺少統一規范。環境權益交易的法規多為地方規范性文件,約束力、激勵性和示范性均顯不足。一級市場初始分配法律規制、二級市場法律監管機制仍不健全。水資源使用權的確權主體缺乏明確規定。排污權交易的配套性法規可操作性不強,部分交易法律依據不充分。各地方試點管理辦法對權益指標、指導價格、交易范圍等界定存在較大差異,缺少國家層面統一規范。

        四是技術支撐體系仍不完善。如排污權、用能權初始確權未能科學確定,企業實際排污量、綜合能耗量未能有效監測。水權計量和監測設施不完善,中介服務不足。排污權交易試點在初始配額分配、交易情況跟蹤和核查等方面仍未統一規范,對企業排污監測和交易監管仍然不足,防污染科學監測體系和準確核算體系仍不完善。

        創新突破方能實現既定目標

        主持人:國內外已有構建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制度的經驗對我國培育發展統一生態環境市場有何借鑒作用?

        陽平堅(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室主任):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是全球發展最成熟最活躍的碳市場,交易額占全球總交易額85%以上。從2005年4月至2021年12月,歐盟碳交易現貨和期貨累計成交量分別達到600億噸和8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歐盟碳市場發展歷程,有幾點值得借鑒。一是建立和完善基本交易體系及配套制度。二是逐步擴大交易覆蓋范圍,包括國家、行業、溫室氣體種類等。三是縮減配額總量及改變分配方式。

        在學習歐盟經驗的同時,必須對一些關鍵點保持清醒認識。

        第一,我國與歐盟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歐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先行者,有良好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基礎。我國是全球為數不多建設碳市場的發展中國家,數據基礎、制度設計、實踐經驗等還存在諸多不足。

        第二,我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與歐盟差異巨大。當前歐盟幾乎把所有高排放行業和企業均納入碳市場,但其交易量也不到15億噸,占歐盟總排放量比例僅為38%左右。我國僅電力單個行業配額量就達到45億噸左右,占總排放量比例達45%。

        第三,確定逐漸縮減的排放總量上限是形成碳市場重要條件。歐盟碳市場啟動前,歐盟整體已實現碳排放自然達峰。而我國當前還處于碳排放增長進程中,國家并沒有設置碳排放總量上限,碳交易主要基于排放強度降低的相對約束機制。

        我國建設統一碳市場必須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進行大膽創新。

        首先,在碳市場建設目的上有所突破。我國當前還沒有實現碳達峰,且區域發展不均衡。碳市場建設目的除了通過市場手段實現低成本減排以應對氣候變化外,還要通過碳交易提升區域發展均衡性,實現以碳為通道的支付轉移。

        其次,在碳交易方法上大膽突破。當前我國碳交易方法主要援引《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展機制。其強調基準線和額外性,這對有強制減排要求的國家的碳排放抵消是合適的。但在當前我國自愿減排領域并不太適用。在碳達峰前,自愿減排項目可分類設計,用于控排企業配額交易的項目仍然要求具有額外性,用于非強制減排團體、企業個人抵消排放的,可放寬其額外性要求,自愿減排項目只要有實際減排量就應得到承認。積極支持各種自然或人為減排活動,并通過碳交易為其減排量價值實現創造條件。

        再次,千方百計降低碳交易成本。當前我國碳交易推進不如預期,主要原因之一是交易成本過高。以最先啟動的火電行業配額交易為例,2200多家電廠為滿足碳交易管理要求,必須不同程度增加管理、檢測等專業人員。我國能源生產單位基本上都是實力雄厚、管理規范的大型企業集團,也有條件和能力在出廠源頭開展集中檢測。只要通過合適的機制設計,比如正向激勵和負向懲罰使用同一套數據,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履約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基于我國所處發展階段和能源、產業結構等現實國情考慮,建設統一生態環境市場要實現多重目標,包括大幅降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從石化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化,提高能源安全性與獨立性,促進我國東西部經濟均衡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唯有在借鑒國外經驗中大膽突破,方能實現既定目標。

        完善綠色認證體系建設

        主持人: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在統一生態環境市場中有什么積極作用?目前發展狀況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

        莊貴陽(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綠色產品評價通則》規定,綠色產品是指在全生命周期中,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或危害小、資源能源消耗少、品質高的產品。

        認證是國際通行、社會通用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綠色產品認證整合現有“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認證,對產品生命周期內關鍵指標進行綜合性評價。推廣開展綠色產品認證,是建設美麗中國,引導綠色消費、促進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推手和內生動力。建立統一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是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培育綠色市場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形成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自2016年起,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動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建設,研究編制《綠色產品評價通則》,規范各類產品綠色評價標準制定。截至今年1月,我國出臺18項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印發3批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產品目錄。認證范圍覆蓋有機綠色食品、紡織品、汽車摩托車輪胎、塑料制品、洗滌用品、建材、快遞包裝、電器電子等產品,在節能、節水、光伏、風電、環保、循環等單一綠色屬性的認證服務方面,共頒發證書18萬余張,獲證企業2萬余家。

        當前我國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還存在短板,制約綠色消費規模進一步擴大。

        一是產品目錄范圍尚未實現全覆蓋且修訂更新滯后。在“雙碳”目標引領各行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國綠色消費市場快速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所涉及的吃、穿、住、用、行等各個方面的綠色產品目錄范圍需要不斷拓寬。

        我國分別于2018年和2020年更新兩批“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但與市場上產品更新迭代速度相比,仍無法確保清單目錄完善性與科學性。綠色產品標準、認證體系更新修訂間隔時間過長,不能有效適應當前綠色產品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需要,不利于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給綠色產品跨市場流動制造障礙。

        二是數字化手段和技術應用相對滯后。綠色產品的評價認證技術、評價指標提取技術等數字化認證技術系統還不完善,缺乏對相關綠色產品生產、認證、后期監管情況的大數據采集和動態監測。

        三是與國際認證標識體系銜接不足。雖然借鑒了發達國家在管理構架、指標體系、評價模式、產品范圍、標識形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經驗,但從外部看,國際社會對我國綠色產品標準使用的認可程度還有待提高。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拓寬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目錄范圍。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和技術創新趨勢,拓寬綠色產品目錄范圍,重點開發衣食住行游等人民群眾關切、消費需求旺盛且環境矛盾突出的重點產品、服務領域的綠色產品標準,不斷拓展產品目錄范圍。加快推進企業層面綠色低碳認證體系及生態環境市場主客體標準建設。

        加強綠色產品標準和認證體系修訂力度。拓展綠色產品類別標準化內容建設,解決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中不盡合理、體系功能不夠完善、部分標準缺失、過時及滯后問題。

        開展認證認可宣傳活動。普及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知識,提高社會認知度,并接受社會監督,持續推動認證結果廣泛采信,推動綠色產品標識與認證體系國際合作互認。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粗话肉麻对白在线播放| 新婚之夜性史观看|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 日本特黄特色aa大片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 中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欧男同同性videos免费| 免费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免费视频网站|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69视频免费观看l| 成人av免费电影|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综合|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国产精品久久99| 99re热视频| 思思久而久焦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精品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冲田杏梨在线中文字幕全集| 6080yy三级手机理论在线|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文| 久久久国产视频| 机巴太粗太硬弄死你|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桶女人j的视频在线观看| 嗯啊~被触手怪女性灌液漫画| 黄色一级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娇小性色xxxxx中文| 中文字幕日韩哦哦哦|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五月婷婷色丁香| 第四色最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