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2月國民經濟運行基本情況,主要指標表現超出預期;1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會議指出,在當前的復雜形勢下,最關鍵的是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會議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對市場關心的貨幣政策、房地產、中概股、平臺經濟等熱點問題都進行了回應。
陣陣暖意預示著我國經濟將會穩定回升。從供給側看,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較好,持續為工業生產注入新動力,推動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更加有效。從需求側看,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步走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預期回暖,其中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0.9%,成為拉動增速的主要動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8.1%,較2021年全年加快7.7個百分點,顯示出各地積極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產生了實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7%,止住了上年年末的回落態勢……這些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供需兩側均不失活力。
這份成績單令人鼓舞,但我們不能有所懈怠,必須進一步提高對經濟運行潛在性、苗頭性問題的重視。一方面,世界局勢動蕩,地區沖突引發的生產端擾動因素明顯增多,全球需求特別是歐洲需求可能走弱。全球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部分原材料貿易不暢問題更加突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遭遇挑戰。另一方面,當前疫情防控壓力增大,不免影響市場預期。總的來說,在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局后,今年中國經濟還有更多坎要過、更多河要蹚。但信心比黃金更寶貴,應當看到支撐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有利條件依然較多——
從綜合基礎看,我們國家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這種工業生產實力能夠在風云變幻的全球經濟大潮中保持較強的自主性可控性。較為穩定的保障優勢已經在疫情中得到體現,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繼續發揮功效。同時,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這是內需擴圍增量的基本盤。雖然疫情導致消費波動性增大,但消費持續升級的總趨勢不變,足以支撐國內大循環加快構建,提高經濟抗風險、抗沖擊的能力。
從政策支撐看,宏觀調控目標明確、手段多樣,政策儲備豐富。我們國家的宏觀調控強調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機結合,宏觀政策和微觀政策協調配合,不僅兼顧了熨平短期經濟波動和謀求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這兩大目標,而且正視了疫情發生以來不同政策相互掣肘的現實,實事求是地以統籌協調等方式降低負面影響。比如,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了約1.5萬億元,為多年來最大增幅,新增財力下沉基層有利于將惠企利民政策落到實處;3.6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將持續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總的來說,從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到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再到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一套組合拳瞄準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有力支撐。
從國際交流看,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開得更大,融合運用國際資源的能力更強。近日商務部數據顯示,1-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45.2%,其中,高技術產業和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速均超過70%,成為一大亮點。這表明,盡管外部環境變數較大,但全球對于中國增長的信心依然堅定,中國在疫情防控、經濟增長等方面的穩定優勢持續強化對外資的吸引力。保持與全球經濟資源的高強度交流,能夠推動我們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成績時,保持清醒頭腦;面對困難時,堅定信念信心。中國經濟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
-
盤和林:國產化妝品應走創新發展之路
據《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隨著中國國產美妝品牌崛起,一直以來在中國市場保持增長勢頭的韓系化妝品迎來了競爭環境的劇烈變化。[詳細] -
歐陽衛民:充分發揮國家助學貸款保障作用
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需要提升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實施效果,同時結合現實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持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體制機制。[詳細] -
周永生:對華ODA停了,但日本別忘了初衷
據日媒報道,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將于今年3月全部結束。日本對華經濟援助一開始熱情較高,相對積極,但隨著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濟迅猛發展,日方在援助問題上逐漸變得消極、冷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