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2022年第一縷陽光,《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全球最大自貿區“揚帆啟航”。作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進程中最早開始談判的貿易投資協定,RCEP是在原有的“東盟+1”基礎上整合形成的,未來這一協定將進一步打破區域內市場與要素流通障礙,不斷推動我國邁向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境界!中國和東盟是互為最大規模的貿易伙伴、最具活力的合作伙伴、最富內涵的戰略伙伴,30年來雙方貿易規模擴大了85倍,惠及11國20億民眾。2021年1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強調,要發揮《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作用,提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拓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合作,共建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粵港澳大灣區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無疑將成為成RCEP協定下,中國與東盟開展的深入合作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東盟是我省第一大貿易伙伴,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省對東盟進出口達到1.09萬億元,逆勢增長6.5%。隨著RCEP協定的正式生效,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全方位的貿易合作將成為必然。因此,要緊緊把握RCEP協定下大灣區建設與東盟國家合作的新機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雙循環”上走在前列。
一、RCEP下粵港澳大灣區對接東盟協同發展面臨新機遇
第一,大灣區市場環境將大幅優化。此前中國與東盟國家已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雙方在改善口岸環境、提高通關速度、降低貿易成本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但在效率、智能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電子報關尚未全面覆蓋;單證種類、格式與東盟不統一等。根據RCEP協定,近90%的貨物貿易將在10年內逐步分階段實現零關稅,并且大大簡化海關通關手續,各成員國在貨物貿易、貿易便利化、投資、服務等領域作出了比WTO相關協議及已有“東盟+1”自貿協定更高的開放承諾,促進形成區域一體化的大市場。因此,RCEP協定將進一步打破市場與要素流通障礙,大灣區將迎來與東盟國家之間商品、要素及服務市場的深度融合。
第二,大灣區產業結構將有效調整。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全世界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和生產性服務業體系,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全方位的產業鏈、供應鏈聯系,有著廣泛的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和產品內貿易。而東盟國家在較多產業具有較大購買力和生產力,如2020年,東盟國家合計分別實現汽車產銷量284.72萬輛和245.61萬輛。當前東盟國家正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泰國和印尼已提出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并推出一系列EV(電動汽車)發展配套政策措施。這些非常符合全球價值鏈分工下各國要素合作生產的現實需求,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企業參與區域產業鏈提供了重要機遇。大灣區和東盟原有供應鏈將基于整個RCEP協定成員國的比較優勢重新布局,將促使大灣區和東盟國家的產業協同程度大幅提升。
第三,大灣區教育文化軟實力將明顯提升。打造國際高等教育示范區,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對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定位。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培育,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頂層,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RCEP協定體現了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的新趨勢,為構建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奠定保障基礎,將極大地提升整個區域對創新資源的吸引力。在RCEP協定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東南亞國家乃至“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共同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既可有效突破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封鎖,也能吸引國內外創新人才集聚,為兩地聯動區域協同創新創造機遇。
二、RCEP下粵港澳大灣區對接東盟協同發展的新思路
第一,推進市場一體化,實現大灣區與東盟國家互聯互通。在RCEP協定的框架下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實施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消除市場一體化的制度壁壘。粵港澳大灣區可對標RCEP協定的高標準規則,取消或進一步放寬對東盟國家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消除大灣區與東盟國家市場一體化的制度與政策性障礙,積極發展物流、信息、貿易、金融和跨境電子商務等現代航運服務業,提升國際化航運服務保障水平,實現大灣區與東盟國家在通關監管、貿易規則、金融服務等方面的有效對接,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第二,深化改革開發,促進大灣區與東盟國家企業的對接支持。RCEP成員國經濟總量與貿易總量占世界比重均達到30%,這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企業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兩者合作參與區域產業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未來,大灣區和東盟可立足于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與港澳及新加坡等地發達的高端產業優勢互補的特點,以產業鏈核心企業為龍頭,優化配套環境和條件,助推灣區企業“走出去”和東盟國家企業“走進來”,鼓勵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或企業主動到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國家進行投資布局,兩者也可通過并購擁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項目或聯合開發、在區域內重新進行產業布局,實現產業鏈協和發展。
第三,聚焦創新資源,推動大灣區與東盟國家區域創新合作。后疫情時代,全球高科技競爭日益加劇,唯有通過開放創新整合全球資源,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才能持續獲得競爭優勢。這不僅是資源約束下大灣區自身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大灣區和東盟國家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向。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國家需攜手打造一流創新環境,集聚區域乃至全球創新資源。目前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創新資源的重要集聚地,而以新加坡為首的東盟國家同樣擁有世界前列的創新資源,未來大灣區和東盟國家可通過對標RCEP規則,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營商環境,破除政府制度和行政壁壘,構建統一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優化創新生態環境,集聚全球創新資源。
第四,注重制度銜接,縮短大灣區與東盟國家的政策距離。粵港澳大灣區面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現實情況,而東盟國家亦是由十個國家構成,存在不同民族、文化、地域等復雜問題,如何創建一個有利于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制度環境,是大灣區和東盟協同發展的挑戰之一。對此,縮短大灣區和東盟之間的制度和政策距離是關鍵。在RCEP協定下大灣區和東盟國家可統一技術標準與規范,重點選取RCEP涉及的競爭與數字貿易等領域,加強與東盟國家在制度和政策層面的合作與協調,在區域一體化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形成大灣區和東盟國家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推動大灣區在構建雙循環格局上走在前列。
(作者朱健齊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孫賓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是2020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項項目(GD20SQ25)階段性成果]
-
以數字經濟賦能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在數字經濟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做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詳細]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產業體系構成上堅持“四輪驅動”,即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柱,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海洋經濟為優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詳細] -
生態文明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國際一流的美麗灣區正在形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