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搖籃和重要工業與農業基地,也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的中心樞紐。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強調,東北地區“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東北全面振興是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戰略的堅強支撐,也是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務院《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的批復》指出,東北地區要“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果,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結構調整扎實推進,重大裝備研制位于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產能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東北地區也面臨經濟增速放緩、人才流失等難題,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強化政策保障,著力驅動內生發展動力,確保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果新突破。
制約東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突出的障礙是體制機制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未完全理順,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縱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突破體制機制束縛的一劑良藥。首先,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給企業以政策松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釋放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其次,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堅決破除體制性障礙,優化升級內在動力。最后,要開放民營經濟,剪斷民營企業對國有企業的依附關系,打破資本對東北地區的刻板印象,引入激活市場的“源頭活水”,塑造東北經濟新增長點。
東北地區毗鄰多個國家,獨特的沿海沿邊區位優勢有利于東北地區推進開放,構建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東北要加大力度建設以“沈陽、大連、長春和哈爾濱”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加強區域內重點領域合作,形成區域協同開放合力。同時,要深度嵌入國內大循環,加強南北合作,持續深化對口合作,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發揮東北地區向北開放的“橋頭堡”特殊地位,拓寬多邊經濟合作,包括推動中俄兩國陸海經濟聯動,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完善同蒙俄經貿合作機制,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增強與日韓之間的經濟政治互信,推動中日韓經濟貿易往來等,逐步構建東北亞區域性國際經貿循環體系,增強在東北亞地區的競爭能力和輻射能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內生動力的第一要素。當前,隨著5G、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東北地區傳統制造業進行著數字化升級改造,新業態不斷涌現。在新一輪工業變革大環境下,東北全面振興既需要生產制造和管理類人才,也需要大批研究型信息技術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東北地區高校雖憑借其獨特的教育與科研優勢,每年吸引和培養大量人才,但人才流失的現象也很嚴重。要扭轉這一局面,應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以人才政策紅利推動區域創新發展。構建有利于創新的政策和體制機制,切實保障科技成果市場轉化和配套承接能力。建設創新創業平臺,激活人才創新動能,支持海內外人才來東北地區創新創業。加強培養“創二代”企業家,造就一批適應市場發展、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強、有責任、有擔當的民營企業家群體,扶持民營企業“獨角獸”,吸引人才回流,為全面振興東北增添新動能。
(作者分別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統計學院教授,長春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教授)
-
遼寧:深入基層宣講 凝聚振興力量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遼寧省委緊貼不同受眾特點,用活黨史宣講載體,組織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宣講。[詳細] -
鄉村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鄉村振興系列談之三
無論是振興鄉村產業,還是發展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歸根結底需要一批愿意扎根鄉村的人才,需要留住農村的青壯年勞力。[詳細] -
廣西全州:賡續長征精神 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連日來,廣西桂林市全州縣陰雨綿綿,坐落在腳山鋪阻擊戰舊址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更顯肅穆。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