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即將于中國昆明召開。此次大會正值保護全球生態系統的關鍵時刻,備受世界矚目。
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也是糧食安全和健康、高質量生活的依托,所有人類活動都植根于此。然而全球范圍內,大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據統計,從1992年到2014年,空氣、土壤、水源及生物等自然資本存量的人均價值下降了40%。
自然資本,是指能從中導出有利于生計的資源流、服務的自然資源存量和環境服務,既包括水、空氣、礦物、木材等能為人類所利用的資源,也包括森林、草原、沼澤等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平均而言,亞太地區30%的國家財富(GDP、出口和政府收入)來自自然資本,這使得生態系統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發展、經濟、安全、社會和人類問題。
然而,這一點并沒有在衡量繁榮、增長或發展時被體現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一個評估體系,來衡量自然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盡管困難,但我們必須為自然定價,并將其納入發展規劃、政策制定、金融改革、投資決策和知識生成的過程中。自然資本與實物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是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基礎。當前,各國政府在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攬子計劃的同時,必須將保護自然資本擺在優先位置。
COP15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這對于開啟自然資本評估新時代、發展益于自然的經濟模式至關重要。我們有理由相信,亞太地區將更加重視對自然有利的新投資模式。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對自然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增長最顯著的地區是亞洲,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將綠色、可恢復和包容性復蘇視為可持續增長的新途徑。
許多國家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保護和恢復自然資本。從2000年到2019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21個國家和地區的林地占總土地面積的比重增加。與此同時,從2002年到2015年,亞洲地區極端貧困人口減少8.46億,這充分證明自然、增長和減貧并不矛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計,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可以使10億人擺脫貧困,創造8000萬個綠色就業機會。恢復3億公頃的退化森林,能每年產生175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為了支持《生物多樣性公約》,亞洲開發銀行正與中國合作開展試點,賦予自然以貨幣價值,將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作為衡量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和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度的價值指數,以此核算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所有生態產品價值。該試點已被哥倫比亞借鑒,還有一些國家表示關注。有了正確的工具、知識和決心,亞太地區經濟社會將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廣泛受益,邁向包容、可持續的綠色復蘇。
(作者為亞洲開發銀行環境、糧食安全和農村發展專題中心主任兼環境委員會主席)
-
蔡之兵:綠色金融促資源型地區轉型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運用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股票指數等綠色金融工具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詳細] -
姜晶晶:為全面綠色轉型貢獻金融力量
通過碳配額、碳價和收益形成激勵機制,將碳配額費用全部用于減排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是黨中央立足現實、著眼長遠作出的重要部署。[詳細] -
劉滿平:資源價格改革需堅持五個原則
資源價格作為基礎性價格,不僅關系居民生活,還影響其他商品的成本,甚至影響整個經濟的運行與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