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式發布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指出,廣東要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率先探索有利于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為現代化建設拓展新空間。廣東經濟空間的拓展,核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圈層是省內“一帶一區”,第二圈層是泛珠三角合作區,第三圈層是國家級區域重大戰略平臺。通過交通和數字網絡的不斷改善和加密,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與各圈層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互聯互通;通過產業和企業合作的不斷深化和水平提升,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高地和門戶效應,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發起地、策源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地。
省內:提升“一核一帶一區”的融合度,重點建設五大都市圈
廣東既是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也是區域差距最突出的省份之一。如何變大灣區的“虹吸效應”為“輻射效應”,變“獨輪車”為“動車組”,提升發展的平衡性,是廣東“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廣東國際對標的對象應該是美國加州,要努力建設成為如加州一樣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國家支撐力的重要經濟區,同樣也需要如加州的舊金山大灣區、洛杉磯大都市區、圣迭戈港區等一樣建設多個區域發展極。廣東區域平衡發展的關鍵是通過五大都市圈建設,充分發揮大灣區的引領帶動效應,形成多點開花、多輪并進的發展新態勢。
五大都市圈各具特色,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廣州都市圈要充分利用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科教中心的優勢,加快“四個出新出彩”建設,進一步提升廣州的城市首位度。加快推進廣佛同城化和廣清一體化,推動“貿易+制造”“總部+基地”的產業合作和交通、教育、醫療等跨城公共產品的共商共建共享,率先探索相鄰城市交界地區的治理模式。加快清遠、肇慶、韶關、云浮等市都市區擴容提質,并強化其與廣佛都市區之間的產業鏈接和商業連接。
深圳都市圈要充分利用深圳作為對外開放前沿陣地和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加快先行示范區建設,進一步提升深圳的窗口功能。加快深莞惠一體化進程,尤其是東莞、惠州臨深片區與深圳之間的規劃對接、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和深河特別合作區建設,以“飛地經濟”的方式突破行政區劃的城市邊界限制,探索跨城治理新模式,并依托兩個合作區建設,分別帶動汕尾都市區和河源都市區擴容提質。
珠江西岸都市圈要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同時聯通香港和澳門的優勢,加快珠海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建設,尤其是橫琴自貿片區建設,提升珠海門戶樞紐地位。重點通過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和海洋經濟帶建設,串接珠海的海洋裝備、通用航空,中山的風電裝備,江門的軌道交通裝備,陽江的基礎原材料等產業資源以及各市的港口、船舶、濱海旅游等海洋資源,打造廣東產業新的裂變區和隆起帶。
汕潮揭都市圈要充分利用汕頭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經濟特區的優勢,進一步提升經濟集中度和商務服務能力。加快“灣+帶”聯動,積極探索大灣區重大產業向汕潮揭都市圈反向配套的方式模式和吸引在外潮汕商人、華僑回鄉創業建業的體制機制。努力提升汕潮揭城市化水平,加快改變“有城無核”“村豪城破”的城建現狀和“零和博弈”“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合作困境,建設廣東新的大都市區。聯動發展梅州都市區,構建廣東東部城市發展軸。
湛茂都市圈要充分利用湛江良好的港口條件和茂名良好的重化產業基礎,進一步強化我國西部地區的陸海通道功能,推動廣東省“西部大開發”。以湛江東海島重化工業基地和茂名石化工業區為重點,建設沿海工業走廊,提升廣東產業的“強度”和“硬度”。加快促進湛茂聯通一體發展,推動湛江、茂名城市建設沿海靠接和重大工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接省“雙十”產業集群和珠三角優勢產業集群,積極導入粵港澳大灣區要素資源,同頻共振發展。
省外:強化國家級重大區域戰略合作,重點建設泛珠三角合作區
廣東自改革開放始,就以“兩頭在外”“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的方式嵌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外向型經濟一直是廣東經濟的重要優勢所在。但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新時期廣東更高水平的開放必須建構在對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更多利用上,充分發揮廣東市場力量比較強和體制機制比較靈活的優勢,不斷提升國際國內資源配置能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開更大空間。國內大循環中,廣東的重點是推動泛珠三角合作區建設,深化大灣區與其他國家級重大區域戰略平臺的合作,在國內布局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推動外銷產品轉內銷和“廣貨”深耕國內市場,做好發展的“策源地”、安全的“烽火臺”,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穩定作出貢獻。
我國區域經濟分層明顯,需抓住重點,梯度合作:
鄰省近地合作要抓住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區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有利時機,跳出廣東謀發展,提高交通通達和市場對接效率,構建一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中心的巨型扇面經濟區。支持粵東地區雙向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支持粵北地區加強與湘南、贛南和閩西地區的合作,共建紅色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支持粵西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聯動走廊,推動粵桂瓊“灣—島—灣”合作,打造我國對外開放新高地。
泛珠三角合作要以高鐵為紐帶,串接泛珠地區主要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形成從大灣區伸出的多條高鐵經濟走廊,讓經濟觸角呈放射狀導入內地,拓展經濟腹地。加快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重點推動廣東、廣西、云南三省沿江合作,構筑西南地區重要水路通道和產業帶。與泛珠地區在農業、勞務、生態、旅游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優勢互補推動鄉村振興。引領和帶動泛珠地區加快融入中國與東盟“10+1”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以開放促發展。
國家級重大區域戰略平臺合作要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略對接、協同聯動,推動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重點是增強廣東在沿京廣、京九鐵路和京珠、沈海高速公路為主體構建的我國經濟南北中軸線中的通道和樞紐功能,向北聯通長株潭城市群、武漢都市圈、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并縱向延伸至東北振興的國家戰略,橫向延伸至長江經濟帶和隴海鐵路東西經濟軸線,全面融入國家經濟大動脈。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
廣東構建安全穩定產業鏈的應有之策
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之下,全球產業鏈運作陷入停擺,歐美發達國家借機鼓動制造業回流、產業鏈收縮,意圖限制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 [詳細] -
鄭有貴:創辦經濟特區的光輝成就與經驗啟示
經濟特區建設的成功實踐,是對“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的生動詮釋。[詳細] -
鄭有貴:創辦經濟特區的光輝成就與經驗啟示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經濟特區承擔著改革開放“探路者”的使命。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