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出行平臺的大數據預測,今年“五一”小長假全國出游人數有望達2億人次,遠遠超過去年同期1.15億人次水平。火車票秒光、經濟艙一票難求、熱門景區門票售罄、酒店民宿預訂火爆……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文旅服務業正迎來疫情防控形勢趨穩后的全面回暖。多維度的理性分析顯示,火爆的“五一”小長假出游,既為文旅服務業復蘇提供了契機,也是對我國疫情立體防控的一次檢驗,同時也是我國文旅服務業在反思基礎上重構發展模式的重要機會。
首先是“契機”。今年的“五一”小長假出游熱,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疫苗的大規模接種提振了居民出行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漸次復蘇的內在規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病毒嚴重威脅,當時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經濟活動以滿足消費者的“生存性”需求為首要目標,生產活動和“享受性”服務暫時進入停滯狀態,特別是餐飲住宿、旅游、休閑娛樂等人群密集度高的、非必須生活性服務業多數停業歇業。自2020年下半年疫情趨穩后,滿足居民生存性需要的一、二產業相繼復工復產,直到今年一季度國內制造業迎來內外貿雙向恢復后,代表群眾更高階需求的文旅服務業補償式消費終于出現。
其次是“檢驗”。自疫情暴發以來,黨和國家果斷決策,綜合運用現代管理和科技手段,逐步構筑起高效的立體防疫體系。在疫情暴發初期,由于不能準確判斷新冠病毒傳播的規律和危害,疫情防控主要采用醫療物資統一調配、街道管控、封閉社區等集中管控措施。此后,以健康碼為代表的各類技術手段被有效運用于我國疫情防控工作中,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精準防控有力支撐了分區分級、分類分時、有條件的復工復產。以疫苗大規模接種為標志,我國疫情防控逐步進入第三階段,人員流動管控逐步撤出,健康碼實現全國互通互認,與部分國家疫情反復、反彈形成鮮明對比,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井然。然而,火爆的“五一”小長假出行也對我國疫情防控帶來挑戰,這種挑戰不是來自對疫情防控管理方式和技術效率的挑戰,而是對大規模、高密度的出游人員聚集,自覺佩戴口罩、自覺保持社交距離能否成為多數公民文明出游的行為規范的挑戰,對我國疫情防控體系能否從“他律”進一步升級為全民“自律”的挑戰。
最后是“反思”。從各大出行平臺公布的數據看,“五一”小長假出行的熱門線路仍然主要是北京、青島、成都等傳統旅游資源豐富的目的地,多數“特色小鎮”“一站式休閑度假綜合體”仍然經營慘淡。這不禁促使我們對兩種旅游開發范式進行對比和反思。從經濟理論角度看,旅游開發有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兩種發展范式,前者是基于既有旅游資源稟賦進行開發的“范圍經濟”,即依托當地自然景觀或歷史遺留文化景觀形成“獨此一家”的旅游產品;后者則是通過大規模造城造景,人為后天堆砌出旅游資源,雖然資本大規模投入可以在短時間內彌補這些地方旅游資源的比較劣勢,但“無中生有”的旅游項目卻很容易被“復制粘貼”,直至遍地開花。后疫情時代,無意中加快了市場對兩種旅游開發模式的篩選與淘汰,不同的境遇提醒地方政府和投資方,想要在長假經濟中分一杯羹,應從原來的“旅游+”模式回歸到“+旅游”發展思路,即基于當地適宜開發的資源延伸發展旅游服務,真正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富有地方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
(作者:賀俊,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超,系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
“新型政黨制度”為世界政黨制度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為動員全國各階層人民實現建立新中國的光榮使命,發布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五一口號”得到了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他們發表宣言、通電和談話,并接受邀請奔赴解放區,與中國共...[詳細] -
江金波:振興文旅業須以創新實現超越
據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五一”小長假,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75.6億元。總之,擁抱數字化、開發線上休閑、推廣文創旅游產品,將是文旅業在“十四五”創新轉型、全面振興的關鍵舉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