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理論 > 資訊

      鄉村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提升

      發布時間:2021-04-28 08:33:00 行政管理改革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重大項目“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研究”(20XNL012)。

        [作者簡介] 周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龐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碩博連讀研究生;馬薈(通訊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王曉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建設;農民主體性;“鄉村精英-農民”互動;角色轉型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會議公報將鄉村建設作為“十四五”規劃建議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點任務,強調要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0—2021年《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兩輪征求意見稿中,都將“農民主體性”作為五大原則之一寫入。其中,二次審議稿中這樣表述:“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民主權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①

        “鄉村建設,實非建設鄉村,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②可以說,鄉村建設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建設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提升農民主體性,而農民主體性的提升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長期備受關注。[1]早在20世紀30年代民國時期中國的鄉村建設運動中,晏陽初便提出,“中國的大多數人是農民,而他們的生活基礎是鄉村, 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蘊藏在這大多數人——農民——的身上,所以要謀自力更生必須在農民身上想辦法”。①梁漱溟在梁啟超的影響下,也指出要通過教育實踐,不斷培育出符合現代社會的“新民”。②

        進入21世紀,學界越來越認識到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因此新時期的鄉村建設行動,必須確保農民主體地位的提升。農民主體性是自主性、能動性、受動性的統一。[2]本文在李衛朝提出這一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農民主體性明確界定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農民的自主性,即農民進行自我選擇的基本權利;2.農民的能動性,即農民積極參與村莊經濟發展、村務活動等;3.農民的受動性,即農民發揮主觀創造性的時候,也將受到管理規范和社會約束等方面的制約。除了對于農民主體性概念的討論,已有對農民主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大維度:一是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學者們普遍認為農民主體性缺失是內外因共同導致的結果,外因包括城鄉結構斷裂的制度環境、市場失效、鄉村共同體的瓦解、農民去組織化;內因主要是農民自身的素質問題,表現為文化水平低、市場意識差、政治參與意識不強以及“等靠要”等錯誤價值觀的滋生等。[3]二是提升農民主體性的路徑分析。從微觀到宏觀的路徑安排依次是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民組織化、改善制度環境等。

        已有研究對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較為全面,但對于如何提升農民主體性的探討仍存在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現有研究認為農民主體性的提升主要賴于農民自身素質的增強和外部環境條件的改善,而忽視了村莊內部力量對農民的直接影響,尤其是鄉村精英的重要作用。隨著農村經濟社會變遷帶來的社會分化,鄉村精英與農民愈發處于鄉村社會的不同位置,農民主體性的提升也愈加離不開鄉村精英角色的發揮。其次,主體性這一描述屬于抽象的概念層內容,需要透過可供觀察的經驗視角加以理解,即農民主體性屬于內化的認知層級,需要通過外化的行為表現去識別。角色理論常用于研究與特定社會角色相關聯的社會行為,在已有研究中,角色理論也已用于分析農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轉型等。[4][5]最后,現有關于農民主體性的研究往往就事論事,難以意識到農民主體性提升在鄉村建設運動中的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引入過程角色理論,分析和討論在鄉村精英與農民角色互動的過程中,農民主體性的增強對鄉村建設運動的積極意義。

        本文擬立足于Y村的發展實踐,采用單案例探索式的研究方法,以角色理論為分析工具,從鄉村精英與農民的角色轉型及其互動切入,分析農民何以通過角色轉型來提升主體性,并推動鄉村建設的發展。

        二、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ㄒ唬┻^程角色論的引入

        角色理論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由Mead、Moreno等人提出并構建。角色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方式與人們的社會位置、社會身份相關。圍繞角色理論展開的討論集中在兩大陣營:一派是以林頓(1936)為代表的結構角色理論。結構角色理論認為角色概念是用于構造關于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石。另一派是以特納(1962)為代表的過程角色論。過程角色論以社會互動作為基本出發點,強調互動中的角色扮演過程。本文將過程角色論作為本文的理論依據,并從以下三個方面概括過程角色論的核心內涵:其一是角色認知,指個體按照其獨特的社會文化類型對與自己所處地位有關的社會角色規范和角色評價信息進行不斷加工和處理,在心理上確定相應的社會反應模式的過程。其二是角色實踐,指個體根據自己所處的特定位置,并按照角色期待和規范要求所進行的一系列角色。其三是角色建構,指行動者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會根據他人的行為、根據他人對處于某個社會地位的人所抱的期待即時創造出角色。

        在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民往往承擔著單一的農業生產角色,忍受微薄的農業利潤,或是被動的外出務工角色,一直扮演著“場外人”的單一角色,缺乏選擇的自主性、積極發展的能動性、遵守規則的受動性。與農民“場外人”的單一角色相對,鄉村精英在經濟實力、政治領導力、社會號召力方面都比較突出,在鄉村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精英有著不同的分類標準,如經濟精英、政治精英和社會精英的三類劃分,體制內精英與體制外精英的二類劃分,在地村治精英和回流村治精英的二類劃分等。[6][7][8]中國的鄉村精英處于一種壟斷著政治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總體性精英”狀態。[9]本文在借鑒上述對鄉村精英定義的基礎上,將鄉村精英定義為具備豐富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在村莊中富有感召力和領導力,且在村莊經濟、政治、社會事務等方面均發揮著引導、推動、規范作用的綜合型精英。綜上,本文以農民的角色轉型分析為切入點,通過觀察鄉村精英與農民間的互動,來探究農民如何由單一的“場外人”角色逐漸演變為自主選擇意識增強、主動服務于村莊發展的綜合型角色,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主體性的增強。

       ?。ǘ┗凇班l村精英-農民”角色互動的農民主體性提升的分析框架

        本文構建了一個“鄉村精英-農民”互動的角色轉型的分析框架(見圖1),來解讀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的主體性的增強。農民的角色轉型及其主體性提升有如下三個階段:

        1.激發自主性:精英引導,角色進入

        村莊發展初期,普通農民由于教育、認知等方面的限制,難以自發認識到自身的新角色—綜合角色。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鄉村精英有著清晰的角色定位,可以通過提供發展平臺、優惠措施、經濟利益刺激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農民加入村莊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精英與農民互動開始產生:一批風險偏好程度較高的農民響應鄉村精英的引導,率先進入新的角色,部分普通農民對于這一引導也進行了回應,開始發揮自主性自發選擇進入新角色,鄉村建設的力量得到初步凝聚。


      圖1 “鄉村精英-農民”互動下農民主體性的增強

        2.提升主動性:精英推動,角色認同

        村莊共同體在取得一定發展成果后易進入平臺期,鄉村精英在村莊發展平臺期的關鍵決策影響著村莊發展的方向。這一時期,鄉村精英一方面可以推進村莊的產業化進程,增強村莊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合作化形式解決分配不均的問題,促進共同富裕。村莊合作化、產業化的推進有助于打造更多、更豐富的新角色,進而推動農民角色參與程度的深化、參與范圍的廣化。在深度參與村莊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對新角色的認同增強,其參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建設的熱情也在提高,主動性得到提升。

        3.強化受動性:精英規范,角色轉型成功

        鄉村建設需要農民自主性、能動性的發揮,同時也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約束和規范農民的行動。隨著村莊共同體的發展壯大,鄉村精英意識到管理規范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系列標準的管理規定,同時,依托鄉土社會特有的價值體系與行動邏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鄉土特征的非正式約束,對農民的角色實踐進行指導和規范。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反映出其對于精英規范的配合,進而成功實現角色轉型,建構起新的農民角色,鄉村精英與農民的互動得以深化,角色轉型成功。

        三、研究方法與案例選擇

       ?。ㄒ唬┭芯糠椒?/p>

        本文采用了單案例探索式的研究方法。單案例研究往往選取與研究主題切合的典型案例,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深度解析,歸納、提煉一般性的規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毛澤東生動地用“解剖麻雀”來形容典型調查方法,具體是指對具有代表性的個別的具體的事物進行調查,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從個別中找出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然后以此指導一般。毛澤東在鄉村調研中,經常使用“解剖麻雀”方法:“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統統捉來解剖,然后才證明‘麻雀雖小,肝膽俱全’”。[10]“要從個別問題深入,深入解剖一個麻雀,了解一處地方或一個問題”,“往后調查別處地方或別個問題,你就容易找到門路”。[11]習近平同志在農村調研中也強調,通過“解剖一只麻雀,解決一類問題”,以達到“滴水見大?!钡难芯啃Ч"俅送?,單案例研究在理論和國際層面也得到廣泛論證,如案例研究適用于縱向性、典型性的研究場景。[12]本文主要的資料收集方法是半結構訪談,調研團隊在2018—2020年對Y村展開多次實地調研,并整理了詳實的訪談資料。

       ?。ǘ┌咐x擇

        本文選擇Y村作為課題研究對象。Y村的發展具有典型性,切合本文鄉村精英與農民互動的分析視角及農民主體性提升、鄉村建設的研究內容。Y村的典型性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因為在Y村發展壯大的不同階段過程中,農民由鄉村建設的“場外人”這一單一角色逐漸轉變為鄉村產業項目的投資者、鄉村經濟活動的管理者、鄉村公共事務的參與者這一綜合角色轉變的過程,農民主體性的提升效果明顯,且符合鄉村建設的主旨;二是Y村的集體產業興旺發達,資源流動活躍,人際關系豐富,精英的作用特征明顯,鄉村精英與農民之間的互動更加充分,制度規范與約束有著具備鄉土特征的更加細膩的表達;三是在實地訪談的過程中,村莊重要知情人Z老師①多次提到Y村發展的根源是因為解決了農民主體性的問題,這與本文的主題非常接近,如他提到“村莊組織有效,實際上就是解決農民的主體性嘛”、“只有這個村子產生農民領路人,才能解決農民的主體性”。

        四、案例分析

        Y村本村村民僅有62戶。在“城市化”與“工業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Y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嚴重,成為典型的“空心村”。2007年以前,村民的主要生計來源是種植蘋果,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07年后,老支書的兒子G某回到Y村,當選為村支書,帶領村莊發展民俗旅游。截至2020年,Y村農民的人均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村莊旅游收入超過10億元,并帶動了周邊3500多人就業。

        在Y村的發展過程中,鄉村精英與農民的角色與本文的分析框架相一致。G某即是綜合精英的代表,G某有著從小成長于Y村的生活背景、豐富的經商經歷以及做公務員的經歷,是具備社會資本、發展視野、穩定政治資本的綜合精英。在G某的帶領下,Y村的農民也經歷了由單一角色向綜合角色的轉變。角色轉型前,Y村農民的角色定位是農業生產者或外出務工者,缺乏參與村莊發展建設的自覺性,也缺少發揮自身能動性的機會。自2007年起步后,參與鄉村產業建設的農民在村莊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多重角色,Y村的農民既是商鋪的雇員,又是商鋪股份的持有者;既是一產原料的生產者、二產原料的加工者,又是三產行業的從業者……Y村村民成為村莊發展真正的當家人和受益者,農民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ㄒ唬┮龑?響應:綜合刺激下普通農民的角色進入

        Y村的發展自以G某為代表的鄉村精英返鄉正式開啟。2007年,G某從城市返回村莊,作為村莊發展的一把手,他最先指明Y村發展旅游業、打造關中民俗旅游區的發展方向,并在Y村發展之初,指導第一批具有一定資金、技術及其他資產的村莊能人率先發展起來,為農民參與村莊建設與經營管理提供條件與契機。

        村莊起步階段,在村支書G某的帶領下,Y村主要通過搭建穩定經營的場所、出臺優惠條件、提供施展個人才能平臺的方式刺激普通農民的角色進入。第一,Y村打造了康莊老街,為手藝人提供了穩定的精英場所。如粉湯羊血的商戶L先生之前在禮泉縣擺燒烤攤,他說,“之前在縣城擺攤賣燒烤的,經常需要與城管‘打游擊’,在Y村就非常穩定,前幾年村上還統一給我們辦理了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呢!”加入Y村后,L先生從一位流動小攤販主轉變為Y村小吃街明星商鋪粉湯羊血的經營者和受益者。第二,村委會為發展農家樂的農民提供一半裝修費用,為康莊老街的手藝人免費供水供電以及置辦經營所需的工具。這些優惠措施的出臺降低了普通農民的創業成本,引導著普通村民積極成長為農家樂的業主、小吃街的經營者。第三,Y村平臺為許多像G某一樣對家鄉懷有眷戀的能人們提供了發揮個人才能、施展個人抱負的平臺。如S村長之前為西安市某個旅游公司的小職員,受到G某的感召后,S村長也積極加入到返鄉創業的隊伍中來,協助G某制定小吃街發展規劃、帶領村民舉辦Y村的春節晚會等團體活動,從一名小雇員逐漸成長為Y村發展的重要規劃者、設計者。對于農民而言,在Y村的產業經營意味著他們可以獲得來自Y村村集體的保護,還代表著他們擺脫了之前獨立、不穩定的身份狀態,開始逐漸成長為第三產業的經營者,部分村民甚至晉升為村莊的管理者。

        此外,經濟利益刺激使得鄉村精英與農民的互動具有了聯動效應,這表現為鄉村精英帶動了部分農民的參與,在鄉村精英與率先發展的農民的示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Y村鄉村建設的隊伍中來。隨著農家樂和康莊老街的發展、游客的增加,第一批發展起來的商戶的可觀經濟收益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農民觀察到新角色帶來的變化,于是效仿這批先行者,開始響應精英號召,加入到村莊的發展中來。如農家88號院的W先生說,“看見北面的11號院掙得多,我知道里邊有商機,這個事能成,我就也做這個(農家樂)了”??梢姡珿某的引導和第一批商戶的示范,越來越多的普通村民充分發揮自主性,在Y村的發展中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機遇,進入角色。

        Y村發展建設初期,在G某等鄉村精英的引領下,來自經營穩定性、優惠措施、發展平臺以及經濟利益的刺激吸引了普通農民的角色進入,使得農民獲得了新的謀生手段,由此產生了更多的角色選擇,農民的自主性得到激發。

       ?。ǘ┩苿?擁護:產業化、合作化推進,深入參與中農民角色認同增強

        鄉村精英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為在村莊發展的關鍵節點作出關鍵決定,幫助村莊順利渡過平臺期,并向新的發展階段轉化。進入發展階段初期,Y村的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利益分配模式單一。為了保障鄉村建設的有序平穩推進,G某帶領村社成員積極推動村莊的產業化、合作化,產業化、合作化的推進有著“做大蛋糕”“收益共享”的特點,一方面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角色選擇,另一方面也緩和了成員間利益分配矛盾,推動農民參與程度的深化、參與范圍的廣化,進而增進了農民對村社共同體的認同,激發了其參與鄉村建設的主動性。

        1.推動產業化,做大蛋糕,參與程度深化

        2007年Y村進入起步階段,產業重心為農家樂的發展和康莊老街展示的傳統工藝。隨著Y村游客的增多,Y村領導者抓住機遇,開始將面坊、醋坊、豆腐坊等由康莊老街搬遷至作坊街,并成立了一個個作坊合作社,Y村逐漸由三產跨入二產,第二產業的發展又帶動一產生產基地的建設與發展。產業融合的推進推動了農民參與程度的深化:首先,村莊經營者的角色趨于多樣化,農民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農家樂業主、小吃街商戶,而是開始成為作坊的經理、民俗的設計者等更加多樣化的村莊經營者的角色,角色選擇趨于多樣化。其次,村莊管理者的重要性凸顯。產業化帶來了Y村整體經濟體量的壯大,管理、督查、服務等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這使得Y村逐漸發展出食物品嘗小組、街長等諸多村莊管理者的角色。農民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服務大家,也是服務自己”的發展理念??梢姡a業化推動了農民參與程度的深化,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動力參與村莊建設與發展,對于新角色高度認可,主動性得到提升。

        2.推動合作化,收益共享,參與范圍廣化

        2012—2015年小吃街合作社、各個作坊合作社的陸續成立可以看做Y村合作化運動的標志。自2012年開始,作坊合作社的收益開始向全體成員開放,2015年,小吃街合作社成立。在合作社成立后,小吃街經營商戶以及作坊主的收益不再完全歸自己所有,而是將部分收益分配給合作社的股東。總體來看,入股分紅制度的實施使得發展成果惠及Y村全體村民以及周邊村民,使得Y村全體村民以及附近村子的村民都有機會實現角色轉型,參與到村莊的發展中來。小吃街油坨坨商戶的經營者Y大哥說,“目前的小店一年可以分到十幾萬,這個主要是Y村平臺好,領導帶得好,我要學會感恩,知恩圖報,知足常樂,在Y村要懂得這個”。可見,參與范圍的廣化不僅推動了共同富裕的實現,也增進了農民的角色認同,增強了村莊的凝聚力。

       ?。ㄈ┮幏?配合:制度約束下,農民角色轉型成功

        村莊管理規定的約束。隨著村莊經濟規模的壯大及與之伴隨的不規范問題出現后,Y村領導人對村莊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吃街成立后,G某要求“不許遮擋食品加工間,要讓游客看得到加工流程,吃得放心”,并規定“小吃街統一服裝”,要求“所有工作人員必須戴圍裙、口罩、手套以及遮擋頭發的帕子,婦女不要把頭發掉食物里”。Y村關中旅游公司成立后,要求財務公開透明并對農民實行監管,Y村所有的收入都要經過關中旅游公司的統一把關,不接受或者違反Y村規章制度的商戶將面臨角色淘汰的風險。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小吃街的一個商戶因為衛生標準不達標被老書記在村上公開批評,按照規定交罰款后才被允許重新開業,另一位農家樂的業主因另辟進貨渠道直接被Y村辭退。

        村莊熟人社會的約束。除了上述的管理規定,“面子”“聲譽”等具有鄉土特征的約束機制同樣不容忽視,其對規范商戶經營行為、淘汰不合格商戶也發揮著重要作用。[13][14]如一位商戶違反村莊規定私自去鎮上購買白面饅頭,沒有為游客提供Y村的手工饅頭,不僅遭到了Y村領導人的嚴厲批評,還被村委會罰款,這讓他覺得“沒有臉面”。

        農民受動性的增強代表著農民群體擺脫角色轉型前散漫的、無約束的原子化狀態,開始進行規范化的生產、生活、管理活動等,因此也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梢钥闯?,在村莊管理制度、村莊熟人社會規范的約束下,農民的受動性增強。農民受動性的增強推動了農民間的相互認同,促進了農民角色轉型的成功,也帶來了村莊的有序運作、規范管理。

        五、結論與討論

        基于農民主體性概念和過程角色理論,本文對新時期的鄉村建設中的主體性建設進行了重點關注,提出了一個“鄉村精英-農民”互動視角下的農民角色轉型框架,并對如何提升農民主體性這一問題作出回應:農民主體性表現為自主性、主動性、受動性三個方面,其對應著農民角色轉型的不同階段,因此可以通過農民的角色轉型過程,獲得農民主體性提升的實踐經驗。本文主要得出如下三點結論:

       ?。ㄒ唬┺r民角色轉型框架有助于認知農民主體性實踐

        在“角色認知-角色實踐-角色建構”的過程中,在鄉村精英優惠政策的推動下,農民開始認知區別于打工者、鄉村建設局外人等單一角色,并逐步進行鄉村產業項目的投資者、鄉村經濟活動的管理者、鄉村公共事務的參與者等多樣化的角色實踐,構建適應村莊發展需求的綜合型角色。其中,角色實踐是整個過程角色論的核心環節,是農民主體性提升的關鍵。

       ?。ǘ班l村精英-農民”互動有助于提升農民主體性

        在鄉村精英引導下,農民獲得了不同的角色選擇機會,激發了初期的自主性;在精英的推動下,村莊產業化、合作化不斷推進,農民開始深入參與村莊建設與發展,其對新角色產生了更加深入的認同,參與的積極性得以激發,亦即提升了農民的主動性;在精英的規范下,村莊經營管理規定逐步形成,農民一方面進行更加規范化的生產經營活動,另一方面也受到管理規定、傳統社會的約束,這也使得農民的主體性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詮釋。

       ?。ㄈ﹪彝苿余l村建設,需要推動農民角色轉型以提升主體性

        首先,通過鄉村精英的帶動,可以賦予農民多樣化的角色選擇,增強農民參與村莊建設的自主性,逐步凝聚村莊發展合力。其次,產業化、合作化的推進可以豐富村莊發展業態,并通過有效激勵激發農民參與村莊建設的能動性,完善村莊發展的資源基礎和社區基礎。最后,規章制度和鄉土禮俗的規范可以界定農民角色轉型的邊界條件,推動村莊的規范化管理。可以說,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農民角色轉變的成功關乎鄉村建設行動的質量與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何慧麗.從建設性后現代的視角來看中國三農問題的出路[J].江蘇社會科學,2014(6).

        [2]李衛朝,王維.依托農民主體性建設,切實推動鄉村全面振興[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

        [3]吳重慶,張慧鵬.以農民組織化重建鄉村主體性: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基礎[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3).

        [4]Solomon,M. R.,Surprenant,C.,Czepiel,J. A., & Gutman, E. G.A Role Theory Perspective on Dyadic Interactions: The Service Encounter[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99-111.

        [5]文軍.農民市民化: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6]孫立平,王漢生,王思斌,林彬,楊善華.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1994(2).

        [7]金太軍.村級治理中的精英分析[J].齊魯學刊,2002(5).

        [8]劉玉俠,石峰浩.農民工回流背景下村治精英互動問題探析[J].浙江學刊,2019(2).

        [9]孫立平.總體性資本與轉型期精英形成[J]. 浙江學刊, 2002(3).

        [10]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8.

        [1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0.

        [12]羅伯特?K.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M].周海濤,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13]周立,奚云霄,馬薈,方平.資源匱乏型村莊如何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基于公共治理說的陜西袁家村案例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21(1).

        [14]馬薈,龐欣,奚云霄,周立.熟人社會、村莊動員與內源式發展——以陜西省袁家村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20(3).

      [摘 要]   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首先應提升農民主體性。本文基于過程角色理論,以角色互動為分析工具,提出了“鄉村精英-農民”互動視角下的農民角色轉型模型,通過對Y村的單案例探索式分析,本文認為,在鄉村精英與農民互動的角色實踐中:精英的綜合刺激激發了農民初期的自主性;隨著精英對產業化、合作化的推動,農民角色參與的程度深化、范圍廣化,角色認同增加,農民的主動性得到提升;精英對村莊的經營管理提出要求,規范著農民的角色轉型行為,強化了農民的受動性。農民角色轉型既是主體性問題的分析工具,也是農民主體性得以提升的關鍵。國家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中,應著力推動農民角色轉型,以提升農民主體性。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美女羞羞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看| 无遮无挡非常色的视频免费 | 欧美激情成人网|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不卡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高中生的放荡日记h| 国产精品电影院| yin荡护士揉捏乱p办公室视频| 日本动态图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男人j进入女人j内部免费网站 | 出租屋换租妻小雯21回| 黄色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 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看|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李宗瑞60集k8经典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男男高h粗暴黄车文|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大秀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观看免费软件|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