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出席瀾湄合作啟動五周年招待會并發表講話。瀾湄合作共同主席國緬甸駐華大使苗丹佩代表湄公河國家使節致辭。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議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簡稱“瀾湄合作”)機制,獲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五國積極響應。2016年3月,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舉行,全面啟動瀾湄合作進程。五年來,瀾湄合作碩果累累,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取得重要進展。
機制漸趨成熟。六國共同建立領導人會議、外長會、高官會、聯合工作組會等機制,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架構。截至2021年3月,已舉行3次領導人會議、5次外長會、7次高官會和10次外交聯合工作組會。六國均在各自外交部成立瀾湄合作國家秘書處或協調機構,并建立各優先領域的聯合工作組。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瀾湄環境合作中心、瀾湄農業合作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等紛紛成立并投入運營。為表示中方推進瀾湄合作的決心和誠意以及照顧湄公河五國合理關切,中國于2020年11月率先開通瀾湄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臺網站,向五國共享瀾滄江水文信息。中國還積極推動瀾湄合作機制與三河流域機制、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湄公河委員會等機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達成一系列綱領性文件。2015年11月,瀾湄合作首次外長會通過《瀾湄合作概念文件》和《首次外長會聯合新聞公報》,確立了瀾湄合作的目標、原則、重點領域、機制框架等,為瀾湄合作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6年3月,六國領導人會議發表《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等文件,一致同意共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確定了“3+5合作框架”,即堅持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大支柱協調發展,優先在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領域開展合作,并設立“瀾湄合作專項基金”。12月,第二次外長會通過了《第二次外長會聯合新聞公報》等文件,六方同意在各國外交部內建立瀾湄合作協調機構或國家秘書處,通過了“瀾湄合作優先領域聯合工作組籌建原則”。2018年1月,第二次領導人會議發表了《第二次領導人會議金邊宣言》,為瀾湄合作機制指明未來十年發展進程。2020年8月24日,第三次領導人會議發表了《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萬象宣言》等文件,宣布加強政治和安全合作伙伴關系、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合作伙伴關系、社會人文交流伙伴關系、瀾湄合作機制伙伴關系。
共享發展成果。過往五年,中國經濟總量增長47.5%,湄公河五國經濟總量的增長也超過三成,雙方發展相輔相成。2020年,中國和湄公河五國貿易額為322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66.3%,中國已成為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老撾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越南也成長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中方貸款支持湄公河流域國家開展柬埔寨暹粒新國際機場、緬甸皎漂深水港等40多個重大基建項目,有力推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和區域互聯互通。中國企業在湄公河五國投資屢創新高,積極參與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泰國羅勇工業園區等建設,帶動紡織、電子、農業等合作更加深入,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稅收和就業,實現了互利共贏。
人文交流走深走實。2019年,中國與湄公河國家人員往來達5000多萬人次,每周定期航班近3000班次。5年來,累計有3萬余名湄公河五國學生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華學習,瀾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在云南培訓來華務工人員4萬余名。瀾湄合作專項基金在教育、衛生、婦女、減貧等領域支持了500多個項目,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普通民眾。“湄公河光明行”為柬埔寨、老撾、緬甸三國民眾實施免費白內障復明手術,幫助約800名患者重見光明。面對新冠疫情,六國守望相助,樹立了國際抗疫合作的典范。六國采取有力舉措遏阻疫情蔓延,瀾湄區域累計確診病例和發病率顯著低于全球其他地區。中國堅持睦鄰友好政策,向湄公河國家已經交付和即將協議交付的疫苗超過1700萬劑。
展望未來,中國愿與湄公河五國加強團結,深化務實合作,構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推動瀾湄合作取得更大輝煌!
-
唐新華:中美推進全球碳中和進程應對氣候危機
2021年4月15至16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與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在上海舉行會談。[詳細] -
尹晨:改革“掘進機” 開放“破冰船”
中國的自貿試驗區肩負了中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國家試驗。[詳細] -
水衛生:人類生存和文明延續的基石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與水相關的衛生發展則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條件,即水衛生的發展。芬蘭著名水衛生專家P.朱蒂教授指出,水供給和水衛生是人類與這個星球上大水文循環互動連接最初的交匯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