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個大戰略的背后,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偉構想,更是區域協調視角下的中國發展大棋局。四年來,雄安新區建設風雨無阻、日夜兼程,其鏗鏘前行的步伐堅實而沉穩,這座“未來之城”正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歷史性戰略決策,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區規劃建設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新區廣大干部群眾迎難而上、擔當作為、全力攻堅,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發展。起步之初,雄安新區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匯聚全球頂尖人才,累計邀請數千名專家與技術人員參與規劃編制,充分體現了對這項歷史性工程的審慎與嚴謹。
千年大計,必作于細。在規劃階段,雄安新區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穩扎穩打、不求速效,總體規劃編制歷時一年多時間,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進入大規模開工建設階段不久,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雄安新區堅持生命至上,實施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切實筑牢“三道防線”,對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現場進行全方位、全周期管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穩妥有序推進征遷任務,全面推進重點片區和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京雄城際和雄安站開通運營,市民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商務服務中心、綜合管廊等項目進展順利;加快建設創新發展示范區取得新進展,在全國率先發布智能城市建設標準體系框架,率先完成并應用國內首個城市級區塊鏈底層操作系統,有序布局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雄安新區頂層設計和一些重要基礎性工作基本完成,為這座未來之城的建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一座未來之城,雄安新區秉持新發展理念推進新區規劃、建設和發展。雄安新區是從零開始規劃建設的,猶如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其規劃、建設和發展的理念決定著這座未來之城的功能、品質、格調和風貌。新區把新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建設創新發展示范區的實踐,著力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努力構建藍綠交織、和諧自然的國土空間格局;堅持配套疏解、高端高新理念,圍繞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形成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體現國家競爭力的產業布局。今年以來,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提出加快實現雄安新區“新形象、新功能、新產業、新人才、新機制”的“五新”目標,一幅雄安畫卷已經徐徐鋪展開來。
雄安新區誕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必須增強世界眼光和歷史眼光,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從“兩個大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建設雄安新區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一方面,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對于有力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彌合首都與周圍的工業農村地區的經濟差距,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不斷向縱深推進,具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雄安新區的定位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對于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走出一條開放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具有重大意義。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穩扎穩打,一茬接著一茬干,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將雄安新區打造成未來城市的標桿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作者:孫英臣,系河北省委黨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
-
吳康:“收縮型城市”帶來治理新命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內外部條件的系統性重構。 [詳細] -
陳偉偉:歷史的選擇 改革的主線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首次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