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基建相比,創新驅動、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是新基建主要領域的“最大公約數”,新基建將是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的主要建設內容,起到服務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引領作用。短期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化解疫情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有助于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中期看,新基建通過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的水平,將助力緩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長期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有效釋放我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國家競爭力、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2020年,加強“兩新一重”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隨后在陜西考察時又一次強調“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2020年7月出版發行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明確提到當前世界經濟已經全面進入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國際激烈競爭新格局,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力圖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的制高點。我國應當大力提高新技術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必須以新技術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從世界經濟發展來看,新基建是中國未來參與全球經濟運行新秩序和新規則的重要保障,也將為全球經濟穩定提供壓艙石和新增長動能。
新型基礎設施的時代內涵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定義和范圍。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為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領域分為三大部分,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物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性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斷隨之變化。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相比,創新驅動、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是新基建主要領域的“最大公約數”,新基建將是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的主要建設內容,起到服務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引領作用。短期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化解疫情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有助于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中期看,新基建通過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的水平,將助力緩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長期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有效釋放我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國家競爭力、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廣東新基建發展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
2020年,廣東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751.60億元,同比增長159.1%,占同期項目投資總量的3.0%,占比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分別拉動同期整體投資和項目投資增長1.2個、2.0個百分點。
從構成看,信息基礎設施占比超五成。2020年,廣東信息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31.10億元,同比增長237.8%,占新基建投資的比重為57.4%;創新基礎設施投資212.9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59.6%;融合基礎設施投資107.50億元,同比增長4.1%,總量、增速均低于信息基礎和創新基礎設施投資。
新基建投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區,粵東西北地區迎來爆發式增長。
從投資主體看,新基建民間投資占比顯著高于傳統基建。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帶動經濟方面的作用,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點。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涵蓋的范圍更廣,產業領域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一方面具備技術迭代快、全球化程度高以及對行業賦能大等特點,能夠有效推動行業創新、產業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提供和創造多種復合型技術和管理崗位,促進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不斷取得突破,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市場需求差異化明顯,應用場景眾多,需要完整、系統、集聚融合的產業鏈與創新鏈,因此“新基建”項目可以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為廣東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造有利條件。當前,“新基建”的技術開發和應用已在全省、全國范圍內逐漸展開,開始深度改變社會治理、生產制造、民眾生活等各個方面,同時也將更新、重組和調整世界前沿科技和高端產業格局。
(一)新基建帶動新經濟發展,并成為拉動整體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2020年,廣東經濟主要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一季度和上半年經濟分別負增長6.7%和2.5%,但在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就由負轉正,并追平全國平均水平,走出“煙斗型”的曲線,其中新基建和基于新基建平臺的相關行業發揮重要的促投資、保穩定的作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延續二季度扭負為正的趨勢,繼續穩步復蘇。與此同期,基于新基建的互聯網平臺、現代金融服務持續向好。前三季度,廣東數字經濟、現代金融服務等蓬勃發展,經測算,互聯網平臺、現代金融服務同比增速均為兩位數,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2和0.4個百分點。在新基建項目的帶動下,前三季度,廣東高科技產業投資增長4.3%,占同期制造業投資比重的32.3%。
(二)新基建對經濟效率具有積極影響
當新型基礎設施普及后,其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資本深化效應和提高社會TFP(全要素生產率)兩方面。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型基礎設施相關產品價格將不斷下降,會促使更多的企業進行新型基礎設施產業鏈投資,在生產過程中用新資本取代傳統資本,即進行了所謂的資本深化進程。這不僅增加了企業資本投入量,還提高了資本質量,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并增加產出。此外,作為一種通用技術,新型基礎設施具備強大的技術外溢效應,其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使用可顯著提高企業的生產率。一方面,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帶動一系列技術創新,并嵌入到各種類型的產品架構和技術應用中,提高企業組織管理效率。同時,新型基礎設施還具備規模經濟優勢,為了賣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產品質量,給消費者提供更加多樣化和定制化產品,各企業都將逐步使用全光網、人工智能、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技術。在此情況下,當更多的企業使用新型基礎設施時,那就會給已使用新型基礎設施的企業帶來收益,而這無需進行額外的投資,直接降低企業投資新型基礎設施的成本。可見,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外溢效應融合了知識、規模經濟和創新等多種要素,能夠較好地改善各行業企業的組織架構、管理水平和人力資本,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TFP。
廣東新基建發展的新機遇
2019年,廣東省政府出臺《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將5G基站建設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著力突破5G關鍵核心技術、建設高水平5G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壯大5G產業;對用電用地、頻率保障制定了相關措施,并統籌相關專項資金支持5G網絡建設、技術創新、產業發展與示范應用。2020年6月,出臺《廣東省5G基站和數據中心總體布局規劃(2021-2025年)》,規劃了5G基站和數據中心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統籌調配數據中心能耗指標,強化5G基站和數據中心用電供應保障,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產業融合發展。10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將高質量建設5G網絡、打造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設施集群,推進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十大智慧工程。
從行業看,新基建發展主要給以下行業帶來新的機遇。一是通信行業:5G及需要以5G作為支撐的產業,如AI,互聯網、智慧城市、電子政務、遠程醫療、AR/VR。二是數據中心:ICT設備,包括計算機設備、服務器設備、網絡設備、存儲設備,網絡,用于信息及數據和互聯互通,供配電為數據中心提供穩定可靠的動力電源支持系統;制冷,滿足數據中心設備正常運轉的要求。三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自動化、機器人、結合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生產線獲得靈活性和高效率。四是人工智能:特別是以無人機、無人商店、人臉識別、無接觸配送為代表的無人經濟受到廣泛運用。在智慧城市、智能醫療、智能駕駛、安防建設等開展關鍵應用研究。人工智能作為底層工具類技術,智能芯片、邊緣設備、傳感器等硬件,以及智能超級計算機、智能服務平臺等都將成為新基建的熱點項目。
發展新基建的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統籌規劃。
在“十四五”規劃中,應專題研究新型基礎設施一攬子推進計劃,構建人力、財力、組織、激勵保障的長效機制,夯實未來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在新型基礎設施發展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既要超前謀劃布局,也要避免盲目鋪攤子;既要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也要注重與傳統基建補短板的協同配合;既要充分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前瞻性和外溢效應,也要結合各自區域特點和產業基礎,探索合理有效的發展路徑和重點領域。
(二)加強應用導向,與產業發展形成同頻共振。
增強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前瞻性、實用性,注重上下游配套產業鏈建設,支持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加大對民生領域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信息化短板建設力度;加快構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加強新興交叉學科的科教設施建設;加快搭建重點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積極建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試驗驗證平臺和應用試驗基地。
(三)加強要素保障,優化營商環境。
進一步簡化行政項目審批,加強項目決策與用地、規劃等資源要素和建設條件銜接。定向精準扶持,對5G建設用電申請、電力增容、直供電改造、基站用電納入電力市場化交易等方面給予支持,合理調整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能耗雙控指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形成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以及與創新相容的人才激勵機制。
(四)加強改革創新,進一步發揮民營企業在新型基礎設施發展中的作用。
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找準政府和市場定位,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合理確定投資資格,不得變相設置各種準入門檻。繼續優化財政投資方向和結構,形成良性投資循環;綜合利用貸款、股權投資和債券融資等多種方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滿足適用于新型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需求。
(作者系理學博士、高級統計師)
-
鄉村振興看一線 | 廣東遂溪:“稻稻薯”迎來豐收 “北薯南種”利潤可觀
在廣東湛江遂溪城月鎮石塘村的田間地頭,農民正在分揀馬鈴薯,打包后這些馬鈴薯將被運往全國各地。據了解,在廣東遂溪種植馬鈴薯的都是黑龍江望奎縣農民,異地種植的馬鈴薯不僅品質高、利潤還是在黑龍江種植的10倍。[詳細]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深圳: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范 春天的故事啟新篇
繼續來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報道《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詳細] -
【春日中國】廣東深圳:梧桐山上春意濃 姹紫嫣紅杜鵑開
“十三五”以來,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給經濟高速發展的深圳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成為深圳的靚麗名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