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關于公共關系的定義很多,公共關系既是一種傳播活動,也是一種管理職能。
“公共關系”是一個舶來詞,英文為public relations,最早出現于《韋氏新九版大學辭典》。在這個詞出現以前,古今中外就有大量類似現代公共關系的理論和實踐活動。2300多年前的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堪稱公共關系領域的第一本著作。古希臘時期的雅典,在立法、征戰和交易時皆通過辯論達成決策,古羅馬統帥愷撒每逢戰事都遍發傳單,動員輿論贏得贊同。
在我國,《尚書》中記載的盤庚遷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的“子產不毀鄉?!?,就包含著極好的公共關系思想。《尚書》《論語》《詩經》《左傳》《戰國策》等著作中有豐富的言說策略和修辭方式。公共關系的實踐活動在歷史朝代中更是不勝枚舉,戰國時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鄭和下西洋,商鋪里懸掛的“百年老店”“童叟無欺”“貨真價實”招牌等。就思想哲理而言,“民為邦本”“仁者愛人”與現代公共關系中的關心公眾利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脈相通。只不過那時候人們并未意識到公共關系的意義,那些思想和行為也僅僅是自發的。
現代公共關系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之后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迅速而持久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期,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現代管理科學,隨著外國投資、人才、技術從我國一些沿海地區傳入內地?,F代公共關系進入中國后,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零散到系統的發展過程,并結合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開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公共關系成就企業品牌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拓展,企業對品牌的打造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公共關系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公共關系是一種觀念、手段、意識、狀態,主要運用信息傳播,雙向溝通的手段幫助企業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企業品牌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實現企業品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公共關系是一種長期的行為和策略,與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相契合,在企業品牌的形象塑造、營銷推廣、價值保值和增長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必將成就企業品牌可持續發展。
公共關系助力服務型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在創新社會管理體制下,我國社會治理模式逐漸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政府公共關系是提高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處理日常工作事務中,都有意識地運用公共關系來處理公共事務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更加注重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通過各種公共關系行為與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塑造正面形象,贏得公眾支持;積極推動政府信息公開、政務輿情回應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
目前,中央各部門,各?。▍^、市)黨委、政府制定了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的新聞發布制度,各地各部門普遍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官方網站向全社會公布了中央部委、各?。▍^、市)新聞發言人名單和發布機構聯系方式。重大活動、突發性公共事件、輿論關注熱點話題都得到及時發布和第一時間回應,發布機制提供了權威信息,有效滿足了公眾知情權,也起到了解疑釋惑、安定人心的效果,大家漸漸習慣了從新聞發布會中獲取信息、掌握動態。隨著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和政務信息公開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事業向法制化、規范化、常態化方向健康發展。
危機管理是公共關系管理的重要內容,在全球范圍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時有出現,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危機處置不當不僅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威脅,還關乎政府的公信力、形象和權威。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危機管理工作,強化管理和服務,理順體制和機制,通過整合社會資源維護公共安全,科學引導社會輿論和公眾情緒,發動群眾共同參與公共安全防控工作,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開展公共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和開展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危機對社會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中國公共關系的全球實踐
參與全球治理提升國際地位。中國向世界在公共衛生事業、科技創新、氣候變化、減貧、生物多樣性、綠色發展等多個領域貢獻了具有借鑒意義的中國經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一帶一路”倡議,既顯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國際擔當和博大胸襟,更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新視角,提出了新方案。我國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向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寶貴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20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國在充分保障國內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向有關國家提供抗疫援助等,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人文交流推動雙邊多邊關系健康發展。與多個國家建設了高級別的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涵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媒體、旅游、青年、婦女和地方合作等多領域,有力地促進了中外民眾相互了解、相互認知、相互合作,在促進合作共贏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已在世界五大洲幾十個國家設立了中國文化中心,為促進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民眾之間的友誼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在全面邁向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更加開放,社會流動渠道更為開通、社會價值觀念日益多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將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中國公共關系理論和實踐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總結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努力服務于社會治理和發展,為構建人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的貢獻。
?。ㄗ髡呦抵袊碴P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
新時代社區韌性治理彰顯善治品性
過去十多年間,各地以減災社區、平安社區推動了黨建引領、條塊改革、網格精細治理、協商民主等多方面賦能建設。 [詳細] -
黃瑞芹:促進新時代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具有中國特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既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和公平正義、促進了改革發展成果共享,又釋放了消費潛力、擴大了內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