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并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了“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制造業是強國之本,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中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也是產業鏈高附加值的領域。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則是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先進制造業大而不強,在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生產工具和軟件等領域還缺乏關鍵核心技術。未來要加強對先進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所需的人才、資金、用地的支持,促進合作研發,加強研發平臺、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同時也要適當地對部分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進行精確招商。
支持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
企業生產離不開關鍵核心技術,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標準也了解最深,企業是研發關鍵核心技術的核心力量。支持研發不僅僅指硬件的研發,也包括軟件的研發。
一是人才支持。先進制造業是智力密集型制造業,人才是發展的根本。建議進一步加強對高端人才和骨干技術人員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集成電路制造、封測環節人才,協調推動高校設立集成電路等先進制造業相關專業;面向全球針對關鍵核心技術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不僅為他們提供優越的硬件(工作環境和待遇),還要在軟件上與國際接軌,如便利的出入境審批和國際互聯網互通。
二是資金支持。關鍵核心技術需要長時間的研發及龐大資金投入。政府可以以重大專項、財政補貼、低息貸款、基金投資、支持企業上市、根據項目固定資產投資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資金扶持獎勵,尤其是設立集成電路制造業專項基金等方式來支持企業進行創新研發。
三是用地支持。各級政府亟須設立關鍵核心技術專項用地指標或創新產業用地類型來解決企業用地難問題,并盡快完善正在建設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的基礎設施配套需求。
促進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合作研發
由于企業的研發力量和精力有限,主要任務還是生產和銷售,因此還需要依靠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研發。現有的創新成果轉化機制還不健全,政府應為企業搭建各種橋梁,促進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共同研發,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一是促進企業與高校或研究機構合作研發。這是一種最普遍最有效的合作方式,政府可以為企業和高校或研究機構合作研發牽線搭橋,促進其合作。
二是提供技術交流平臺或渠道。成立公益性研發機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如華中科技大學在廣東省和東莞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由領軍人士牽頭,專職團隊為主、海外團隊充實的人才隊伍體系的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和華科城,已經孵化高科技企業635家。
三是提供大科學裝置支持。大科學裝置是科學技術前沿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例如中國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對原材料的突破有很大提升作用,因為國內先進制造業企業大都存在原材料進口問題,國家應該盡可能設置大科學裝置,為所需上游原材料的研發提供必要的科學裝備。
四是優化創新環境。企業創新活動中往往存在不了解相關政策的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繼續優化創新環境,尤其是科創委(局)需要提升數字政務能力,為企業提供實時的創新活動咨詢。
加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企業的精準招商
除了研發途徑的支持,政府還應該加強對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進行招商引資。
一是做好系統的招商頂層設計。與企業共同梳理各先進制造業行業所短缺的核心關鍵零部件名錄,分類整理哪些是必須研發的,哪些是可以招商引資的,并對需要招商引資的核心關鍵零部件分時段分層次有序招商,以減少研發的時間和資金投入。
二是建立強大的招商機制。先進制造業行業核心關鍵零部件要引進高水平國際化招商人才,建立由一個行業領導牽頭、一支招商隊伍、一套工作班子、一個決策咨詢機構“四個一”的招商工作機制。
三是營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自貿區、國家級高新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科技平臺作用,加強科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流數字政務環境,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
四是加強精準的招商工作。對在疫情中供應緊張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和生產工具企業重點招商。
(作者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中國經濟方能“氣血充盈”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黨和政府要抓好的一系列重點任務。[詳細] -
史立軍: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詳細] -
曲立:以智能制造賦能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共同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