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一項人力資本報告顯示,1985至2018年間,全國(不含港澳臺,下同)勞動力人口(包括學生)的平均年齡從32.2歲上升到了38.4歲。而就在部分公眾為中國勞動力老化而心生憂慮的同時,在一些高科技公司卻存在著“35歲退休”的潛規則,讓不少人更加困惑。
這二者相互矛盾嗎?其實不然,這兩種現象的性質完全不同。前者是人口轉變導致的勞動力老化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的普遍現象;而后者是個別行業的崗位技能需求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的特殊現象。所謂“35歲退休”并不是真的“退休”,只是變換崗位或職業而已,不會改變勞動力平均年齡上升的趨勢。
勞動力平均年齡是人口學與經濟學的交叉指標。人口學通常關注的勞動力對象是勞動年齡人口,也就是聯合國通常界定的15至64歲人口。經濟學關注的勞動力是指積極參與勞動力市場的15歲以上人口,并不限定為65歲以下年齡人口。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參與經濟活動。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老年人參與農業勞動是很常見的現象。相對而言,15至22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一大部分在校讀書,并不參與經濟活動,因而不能算作經濟學意義上的勞動力。簡而言之,經濟學意義上的勞動力是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的總和,而人口學意義上的勞動力則通常指勞動年齡人口。
從經濟學意義上看,前述報告中提到的勞動力平均年齡指標將“學生”也納入其中,這造成了就業人口的平均年齡被低估。因為最近20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普及率不斷攀升,造成15至24歲的青年人口勞動力參與率大大降低。中國人民大學調查與數據中心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勞動力平均年齡已達39.9歲,這一數字到2017年上升至44.5歲。
然而,無論指標定義如何,不容置疑的是,我國勞動力平均年齡確實是在上升。這是我國人口轉變必然帶來的結果。人口轉變使我國的生育水平降低,低生育水平使我國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隊列規模縮小,而早年大規模的出生隊列成為中壯年勞動力。大齡勞動力多,年輕勞動力少,必然使勞動力平均年齡上升。雖然出生人口在成長為勞動力之前和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后有一定的死亡,但是并不會改變勞動力供給的總體變化趨勢。
人口變動具有長期性、慣性和周期性的特點,60年前的出生人口規模將大致決定今年的退休人口規模。而20年前的出生人口規模又決定了現在的年輕勞動力規模。出生人口的周期性波動將會導致后續的入學、就業、結婚、買房、退休等一系列人生階段的人口需求周期性波動。1962至1973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2500萬,這意味著未來10至15年,中國養老保障系統將持續承受巨大的退休壓力,這也是近段時間以來社會熱議的“延遲退休”話題背后的人口學背景。
不過,人口轉變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人口轉變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每一個追求現代化的國家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現代化程度越高的國家,人口轉變的程度越高,生育水平會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勞動力市場老化也很明顯。就此而言,我們不必對勞動力平均年齡上升的現象過于恐慌,關鍵要有應對之策。
有效應對勞動力平均年齡上升的長期趨勢,需要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注意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的協調。用人單位要及時更新與轉變關于勞動力市場的觀念,勞動力無限供給或年輕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勞動力市場的用工政策也要適應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變化,適當提高招工年齡,注重大齡勞動力資源的開發。
(作者:周祝平,系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
-
人才生態系統作用凸顯 區域人才共享或成趨勢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主動的戰略資源。人才生態圈建設不僅要激勵人才圍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行創新創造創業,更要保障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人才持之以恒地潛心研發。[詳細] -
周天勇: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拉動增長潛能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出,要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改革。[詳細] -
加快完善城鄉勞動力市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完善的城鄉勞動力市場不僅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提升城市和農村資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治理農村貧困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