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升級為重大國家戰略,為黃河流域各省市帶來了重大機遇。地處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之間的濮陽、菏澤、聊城三個地級城市,雖然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但發展水平不高,成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兩大城市群的斷裂帶。三市亟需抓住黃河流域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的機遇,加強合作,補齊短板,構建黃河下游金三角,縮小與兩大城市群內核心地區的差距,進而促進整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加強黃河下游區域合作
推進高質量發展
濮陽、菏澤、聊城三市位于豫魯沿黃交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同時,三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長期以來,受自然地理條件、行政區劃分割等因素影響,存在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等問題,還面臨確保黃河安瀾、鞏固脫貧成果等挑戰。
“十四五”時期,加強三市區域合作,探索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機制,對于探索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發展新路徑,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省際交界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省際交界地區受行政壁壘阻礙、協調工作溝通不暢、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等因素影響,在生產要素跨區域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跨區域產業鏈協作等方面都難以實現有效協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不高。從國家層面推進豫魯交界地區發展,推進各城市在產業、環保等領域的分工協作,有利于打破既有行政區劃的束縛,推動豫魯交界地區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需要。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規模比較大,城市比較密集,但很難輻射到這個區域。研究表明,通過建立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分工合作關系,使各市的經濟增長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有利于實現整個區域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最優化和效率最大化。從區域合作入手,編制區域合作規劃,營造區域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有利于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縮小三市與兩大城市群內城市之間的差距。
有利于發揮各市的比較優勢。促進三市合作互動,必須發揮各市的優勢,建立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其合作涉及流域上下游、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資源輸出地與輸入地等問題。因此,在這樣一個具有多重綜合性區域合作需求的地區,需要從國家層面來推進區域合作,探索建立多元化多類型合作機制。
推進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的需要。三市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治體制,以提升區域整體大氣環境質量。地市之間在重大項目選址上也需要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尤其是在流域上下游、城市周邊工業項目選址上,都需要納入區域生態聯防聯治框架進行解決。
加快構建
黃河下游金三角的政策建議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三市可借鑒黃河中游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的經驗,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加快構建黃河下游金三角,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
第一,打造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先導區。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加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整體經濟實力和協調發展水平,努力把豫魯黃河下游金三角建設成為一體化發展、跨越式發展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共同打造產業轉移承接平臺,為黃河流域經濟建設和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支撐;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探索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發展新路徑;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形成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良性互動發展新格局。
第二,打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示范區。由于歷史原因,三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落后,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地區。在區域內進行綜合治理,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延長控制區洪水預見期,發揮防洪效益,加大投資力度,統籌協調灘區和滯洪區的產業布局、生態保護和公共服務,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加快灘區居民遷建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讓兩岸人民切實體會到幸福感和獲得感。構建產業結構互補、產業項目合作的互補機制,實現區域內產業間協同分工的發展格局,明確區域內各城市產業行業發展定位。加快產業承接轉移步伐,建立產業項目間的利益聯結機制。
第三,建設黃河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三市匯聚了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以黃河文化帶建設為抓手,推進各類文旅資源融合發展,打造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有利于引領文化創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第四,制訂黃河下游金三角合作規劃。建議由國家編制三市合作規劃,暢通省際出口通道,加快建設以高鐵、高速公路網絡,實現通信網絡的同城化,打造黃河下游金三角互聯互通交通網絡體系;明確區域合作重點領域,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按照生態保護要求,安排重大沿黃灘區綜合治理規劃工程,統籌左右岸、銜接灘內外、協同產城人,以提高灘區群眾幸福感為目標,以沿黃生態修復、涵養、重塑為基礎;建設黃河生態廊道,加強灘區及自然保護區強制性保護;對黃河和各市庫區及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嚴格入河排污口監管,確保水功能區穩定達標,促進黃河安瀾和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兩省三市政府構建合作平臺、市場主體深度參與、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的跨區域合作機制。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建設與制度創新,保障兩省人口資源流動,促進社會資源的互助合作,擴展城市之間的交流;建立健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協調機制,保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順利推進,培育沿黃地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區域協同、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打造文旅品牌,聯合營造精品旅游線路,推行旅游景點門票一票通,實現旅游協作區域內無障礙旅游。
(作者:趙滑濮為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委員會執行會長,劉建華為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委員會專家顧問)
-
用制度保障蓄洪區內民眾利益
近日,安徽阜南受強降雨影響,淮河干流王家壩段超出保證水位,王家壩閘啟動開閘放水,蒙洼蓄洪區啟用,蓄洪區內4個鄉鎮、2000余名居民連夜撤離。 [詳細] -
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詳細] -
以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涵養黃河上游生態環境
建立健全黃河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是加快構筑黃河上游流域生態安全的現實選擇。更好建立健全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推動黃河上游流域高質量發展,需明確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明確生態補償主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