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企業家主導的企業”,而不是“混”本身,把“混”當作目標。企業家主導的企業才是真正的企業,才是市場經濟真正的微觀基礎。
“混改”政策的提出已經有幾年了,但其目標一直有多種解釋。如混改的目標理解為只是“混”,即把產權的混合當作目標,那并不能實現改制的目的。其實很多企業早就“混”了,即產權早已經多樣化了,但并沒有成為競爭性的市場主體。如“混”本身就是目標,那么民企變成國資控股的企業也是一種“混”,但這是符合市場化要求的嗎?下面將說明混改的目標應該是使企業變成“企業家主導的企業”,以重塑經濟的微觀主體,而不是“混”本身,為了“混”而“混”。
混改應著眼于重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微觀基礎不改,在宏觀上實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沒有什么用,這樣的政策只能是使統計數據暫時好看一點,但并不能真正改善績效。復蘇受疫情影響的經濟,最為重要就是要開啟國企的市場化改革,重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重塑經濟的微觀基礎,就是使企業轉變成真正的企業,讓個體發揮創造性。“市場化”一詞的核心含義正在于此。真正的企業是“企業家主導的企業”。企業家主導的企業依靠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創造價值生存。
創造價值的關鍵是發揮個體的創造性,把人從束縛人的制度中解放出來。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把農民從“生產隊”中解放出來,走向市場。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企改革也是如此。這兩次改革,一個發生在農村,一個發生在城市,都較大程度地重塑了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使中國繁榮了很多年,這是寶貴經驗。現在中國需要繼續改革微觀基礎,重拾類似家庭聯產承包制那樣的改革。
資源有效配置不是在給定的事情上做得很好,因為那件給定的事可能本身就沒有價值。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做得很精致是沒有意義的。首先是值不值得做的問題,然后才是做得好不好的問題。前者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不是人為決定的。把一條路修得很漂亮不一定是“經濟的”,因為修路的錢可能還有其他更有價值的用途,現在被拿去修路了,這產生了損失。所以首先要由市場競爭來決定資源配置,決定應該做什么。
資金必須交給市場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讓政府配置資源是低效的,因為政府的考慮和企業家的考慮不一樣。政府配置資源不是市場導向,也不受盈虧約束。資源的有效配置,要求市場主體遵循市場規則,在規則面前一律平等,沒有哪個企業擁有特權。
資源配置的核心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而不是把東西生產出來。能不能滿足需求,取決于企業家的判斷。生產是圍繞“未知的需求”展開的,而不是已知的需求展開的。企業家為滿足未來的需求,而不是滿足給定的需求而生產(意味著可以政府提供),這意味著要做出判斷。生產(經濟活動)是一個牽涉判斷的過程,是企業家主導的過程,是一個主觀過程,不是客觀的過程。判斷先于生產,判斷比生產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們要改變對“生產”的理解,不能把生產理解為要素的投入,理解為把東西生產出來或把技術開發出來,而是要從“判斷未來”的角度理解生產。“生產”是一個把要素變成消費品的過程,每一個環節,每一種商品都牽涉到企業家判斷。
企業家不是直接配置資源,而是通過企業配置資源。如果企業本身就不是真正的企業,那么資源的有效配置就不可能實現。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企業?
滿足未知的需求(資源的有效配置)意味著不確定性,意味需要判斷,企業家是承擔不確定性的人并做出判斷的人。因為企業家的判斷不能交易,企業家為了從自己的判斷中獲利需要建立企業,企業是企業家的資產試驗。當企業家有權力根據他對市場需求的判斷而支配資產時,資源的有效配置才具有可能性。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沒有企業家的企業不是真正的企業。
“企業家主導的企業”依靠自己的能力,依靠提供優質的服務在市場中生存發展,誰提供的服務好,誰能生存。這樣的企業不得不去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更為有效地利用資源。而依靠政府給予的壟斷地位生存的企業則缺乏這樣的激勵,這意味著資源的浪費,資源配置的扭曲。
承擔不確定性意味著要投入自己的資產,這也是企業家對企業資產擁有支配權的根源。如果企業家利用的完全是他人的資產(如公共的),那意味著他沒有承擔不確定性,他的判斷對資源配置不起作用,或者說他不是企業家,只是管理人員,是打工者,是為他人打理資產的,配置資源的不是他,而是命令他的人。如這位命令他的人在企業中押下資產,那么他是企業家,如他沒有,比如是政府官員,那么這個企業不是真正的企業。
企業家必須擁有企業資產的支配權,這種權力是資源有效配置資源的前提,沒有這種權利,企業家就不能迅速地根據市場需求配置資產。企業家擁有支配企業資產的權威之后,才能夠開發資產的新屬性,對不同的資本品組合進行新組合,生產新產品或提供新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也是“創新”的真正含義。
混改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企業家主導的企業”,而不是“混”本身,把“混”當作目標。企業家主導的企業才是真正的企業,才是市場經濟真正的微觀基礎。(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
杜國功:新基建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
新基建方興未艾引各方關注,許多民營企業和眾多國有企業全力參與到新基建中來,圍繞基礎設施和商業應用綿綿用力,并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中表現出應有的使命擔當。[詳細] -
徐斯旸:激發民營企業新活力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涌現出華為、騰訊、阿里等一批世界級優秀企業,民營經濟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詳細] -
王興康:“有用”的經濟含義
像人脈、友誼等財富帶給我們直接的享受,像經驗、知識等財富引導我們如何探求未知的真理。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