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脈、友誼等財富帶給我們直接的享受,像經驗、知識等財富引導我們如何探求未知的真理。無論哪種資產,都能帶給我們享受,使我們活得更好。
日常生活中不時聽到“讀書有什么用”、“交友有什么用”、“旅行有什么用”之類的問題。有人回答讀書本身沒有用,有時又有大用。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可能不能令人滿意。
按照生存論哲學,事實與思想以“人在世界上生存”為基本前提。海德格爾就是以人的生存方式來規定人之為人的。科學、藝術、道德等手段全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好些。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個人如何追求更多享受(enjoyment)的科學。享受增加選擇意愿增加,享受減少選擇意愿減少,以此作為基本原理。從反面看,放棄的享受增加選擇意愿減少,放棄的享受減少選擇意愿增加。
有人會說“有用”與“享受”是主觀感覺,沒有客觀事實依據,經濟學不是科學。的確,如果僅僅用享受解釋、預測個人選擇,那是同義反復,沒有事實驗證含義,不是科學。例如一個人吸煙,就說他吸煙的享受較多,另一個人不吸煙,就說他吸煙的享受較少。這種解釋是同義反復,沒有增加信息量,說了等于沒說。
如果加上客觀的輔助條件,上述原理就有了驗證含義。例如醫生告訴他吸煙會嚴重危害身體,甚至死亡,此人吸煙的數量很可能減少。
一般來說,命題如果與事實符合,那么,稱其為真。這是真理的性質。這種符合以事實存在為前提,問題多是面向未來的,事先沒有確定的事實。例如企業生產手機有個過程,等手機生產出來了,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有沒有市場,是不確定的。
面對不確定的將來市場行情,企業家只能依靠猜測、試錯,選擇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因為面對未來做判斷與決策,企業家才能難以觀察,有的可以通過教育獲取,比如MBA。但許多情況下,這種才能是天生的。雖然如此,還是可以通過客觀的信號來鑒別。例如有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都宣稱自己具備企業家才能,你會相信誰?
一般人會相信富人。因為富人如果沒有企業家才能,投資生產失敗,損失的財富更多。一個富人說謊的代價比窮人大,所以,他的言行更可信。面對將來不確定的市場,財富可以作為衡量企業家才能的信號與保證。
真理的特征是與事實或已有知識一致。一般來說,我們如果按照真理言行享受較多,懲罰較少。但是,真理是動態的,要時刻接受檢驗,特別是要接受未來事實的檢驗。所以,與知道已知真理相比,探求新的真理的經驗與方法可能更重要。
收入是指享受,能夠帶來收入的資源是資產,把資產帶來的收入折現就是財富。金錢、衣食、住房、友誼、人脈、經驗、知識等都能帶來收入,都是資產。
讀書、交友、旅行能夠帶給我們人脈、友誼、經驗、知識等資產,能夠帶來收入(享受),都是財富。像人脈、友誼等財富帶給我們直接的享受,像經驗、知識等財富引導我們如何探求未知的真理。無論哪種資產,都能帶給我們享受,使我們活得更好。這就是諸如讀書、交友、旅行等事物的“用處”。當然,除了真理與科學,藝術、道德等手段也是財富。
(作者系經濟學者)
-
王一鳴:推進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
生活服務業數字化帶來的服務業革命性變化,可以有效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突破產業結構服務化帶來的結構性減速,為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詳細] -
鄭路:保護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2020年到2035年是我國由中高收入階段邁進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需要從現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詳細] -
劉奇:信用,一把高懸的利劍
信用體現的是雙方當事人對約定義務的履行,它包括公約和私約兩種,法律就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強制約束力的社會公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