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沖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中央多次要求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這其中,“新基建”迅速成為擴大基建投資的重頭戲。但從實際情況看,想要實現“六穩”“六保”目標,傳統基建與新基建都不可偏廢。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國基建投資主要集中在以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鐵、公、機”等傳統基建領域。隨著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科學技術引領作用日益顯著,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基建迅速崛起。近些年來,新基建取得明顯成效,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根據有關機構測算,目前廣義的“新基建”在整體基建投資中占比約在15%左右,而且繼續上升趨勢非常明顯。新基建已成為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增速將明顯快于整體基建增速。
很明顯,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無論在內涵還是功能定位上都存在一定差異。如果說新基建代表未來長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那么傳統基建則是短期穩增長、保就業的基石和未來發展的基礎性力量。但不能因為強調新基建而忽視傳統基建在穩增長、保就業中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當前階段,高度重視傳統基建的投資需求是推動我國經濟盡快走出疫情沖擊不可或缺的舉措。
一方面,傳統基建依然在全部基建中占據80%以上份額,在現階段依然是擴大投資需求進而保增長的主力軍。根據過去經驗,但凡國民經濟受到重大外部沖擊的時候,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幾乎無一例外地成為重啟經濟的一大“法寶”。這不僅是因為中國仍處在發展中國家階段,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還因為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因而在經濟發展中長期扮演重要角色。
當前,我國傳統基建仍有不少短板。以鐵路為例,我國的鐵路客運尤其高鐵客運,節假日仍然一票難求,中西部與全國高鐵網銜接不暢,運輸供給能力仍然不足;再以機場為例,熱點城市運力緊張、中等城市機場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因此,擴大傳統基建投資仍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之一。這不僅有益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各項基礎設施,也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如此,傳統基建也是新基建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性力量,沒有傳統基建的配合與輔助,新基建也就成為無本之源。
另一方面,加強傳統基建投資是保就業的迫切需求。毫無疑問,新基建在創造新就業崗位、緩解因疫情沖擊而加劇的“就業難”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但鑒于當前在傳統基建領域就業的勞動者仍占據絕大多數的現實,重視傳統基建投資也是保就業的應有之義。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基建大多是高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陣地。而當前我國失業率上升、就業困難增加的根源之一,就是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巨大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度重視傳統基建領域投資,對當前保就業尤為重要。
可見,傳統基建與新基建從來不是排斥和競爭的關系,而是互相補充和互相兼容。只有新老基建并重,才能兼顧短期穩增長、保就業和長期結構轉型升級的目標。(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
鄭功成:今年不提GDP增長目標,值得點贊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由于疫情對國計民生的巨大沖擊以及世界經濟衰退已成定局,今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成為海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指標,一些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士甚至還作出了各種預判。[詳細] -
辯證看待“危”“機” 政府工作報告凸顯務實特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亮點頗多,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中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 [詳細] -
謝鴻飛:民法典,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助推器
民法典的編纂和頒行是中國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入新階段,必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