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導致的物流中斷和供應鏈中斷,使得一些外資企業在華經營活動曾在短期內受到一定的沖擊和影響。疫情加劇的“逆全球化”思潮和甚囂塵上的“產業鏈回流”“產業鏈外移”言論,尤其是一些美國政客鼓噪美資在華企業撤離的極端言論和逐步落實的投資保護主義政策,也使得一些在華外資企業信心受到一定損害。
現在來看,疫情的沖擊可能將使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規則和方向產生一定變化,這是全球范圍內的現象,并不單單是針對中國。而無論是從綜合生產要素成本、產業格局和市場規模等硬性條件上,還是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改善營商環境等主觀努力上,中國對于外資企業都仍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首先,美國政客強迫美資在華企業撤離這種意圖和做法不僅背離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同時也不符合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客觀規律,更會讓美資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選擇。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仍然主要受勞動力成本、關稅水平、非關稅壁壘、產業配套體系這些因素影響??鐕驹诓煌瑖液偷貐^的投資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追逐利潤的最大化。
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今天也很難因為某些人的意志而發生改變。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和市場開放的大背景下,以跨國公司為主驅動的海外投資促進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亞洲特別是以中國為首的一大批新興工業化國家把握住了這一機遇,鑄就了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全球制造中心地位。這期間,中國主要依靠的是效率和競爭力,這些在今天仍然沒有根本性變化。
其次,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制造業,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支撐中國國際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源泉,這一點在短期內也很難被超越。
據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比重已超過25%,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發展的廣度方面,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是當今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當然,外資企業在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配套能力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兩者已經形成了互利共生的關系。
再次,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優勢無可比擬。目前,中國的市場需求規模已與美國不相上下,而且國內市場的規模仍呈現擴張的態勢。除此之外,國內市場的結構和需求也在升級,在更多優質的醫療、金融、教育等服務產品供應方面不少跨國公司具備一定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巨大的市場也給在華外資企業帶來豐厚利潤,近年來,中國市場對在華外資企業全球業績增量的貢獻越來越大。
此外,中國目前仍然在改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方面不斷發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努力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通過大幅度減稅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二是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落實新的外資法,對外資企業實行完全的國民待遇,加快打造公平法治的營商環境;三是積極促進消費升級,為市場驅動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新的消費市場;四是努力維系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簽署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促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加強和改善同歐盟的經貿合作關系,形成有利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空間,以此來為跨國公司在華的生產和經營提供新發展空間。
中國已經率先穩定住了國內疫情,同時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遵照國際慣例,為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的投資發展提供一個更加公平法治的營商環境,保護好外資企業在華的合法權益。相關外資企業應該準確把握中國發展態勢,放心大膽地在中國投資經營。(作者是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
-
“中國機遇”更閃亮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外資促進行動計劃,營造國際一流的外商投資環境取得積極成效。[詳細] -
一線視角:讓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
綜合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改革和開放兩個抓手,是所有地方政府都該認真思考的“必答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