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老舊小區改造作出部署,提出了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改造資金機制,中央財政給予補助,地方政府專項債給予傾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改造運營。根據有關數據,全國約有17萬個老舊小區待改造,若在5年左右完成,每年對應萬億元左右的投資。因此,融資模式創新就成為其中的核心問題。
老舊小區改造是民生工程、發展工程,因而既需要財政率先發力,也需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共同推進小區改造新生。
財政發力必不可少,但不能僅靠財政發力。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開展老舊小區改造。2017年以來,有關部委開展了試點工作,財政補貼是老舊小區改造不可或缺的。財政補貼一般以改善基本需求為主,實現補短板功效,而不是錦上添花。在具體實施中也設定了范圍,如小區紅線外的市政配套一般應由財政補貼,小區范圍內的公共部分財政可以給予一定補貼但不宜全部。財政發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老舊小區改造八九成以上投資都依靠財政,就會從本質上擠占社會資本的空間,不利于探索可持續運轉的小區更新改造投融資模式。因此,除了中央資金、預算內支持外,要拓展居民個人承擔、專營單位投資、金融機構融資、企業運營投資等多種渠道。
社會資本如何緊緊跟上,這是老舊小區改造能否成功的關鍵。從實踐來看,有四點值得重視。
一是為中小企業參與創造條件。相對來說,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體量小、分布散、多樣化,中小企業在基本配套、公共服務這些環節上參與,反而有一定比較優勢。建議有關部門牽頭征集并建立一批老舊小區改造入庫名單,創造并維持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中小企業充分參與配套及公共服務。中小企業自身也要進一步樹立誠信意識,在小區扎根。
二是提高居民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具體來說,就是要爭取更多居民參與出資。這方面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關鍵是做好兩方面工作——找到居民需求關注點,摸到問題的真實癥結所在。做好這兩方面工作都需要認真細致地調查,比如有的老舊小區要推動高層住宅加裝電梯,經過充分了解綜合樓棟的客觀局限和居民的主觀意愿后,街道選取了居民同意率較高的樓房,迅速推進改造工作。從長遠來看,居民是小區的受益人,他們是小區改造的基礎性力量,一些城市的居民深度參與之后,將老舊小區改造打造成了“網紅小區”;還有一些老舊小區的改造項目,居民實際出資率達95%。
三是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老舊小區改造需要投融資業務創新,必然要突破一些常規管理。應該針對這些問題加強政策供給,完善現有政策,提升治理水平與能力。如某市有個老舊小區通過招標形式引進企業建設及運營,約定企業享有10年經營權后將項目交給政府,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企業過度追求短期營利問題。當地政府協調推動成立了“委員會”,成員包括投資者、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小區發展形成了方向型的約束與監管,發揮了較好作用。
四是注重形成城市發展長效機制。住建部從2017年底開始至2018年底,在全國15座城市開展了106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建議老舊小區改造要廣泛發動、多點推進,不斷尋求新突破、形成新模式,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提煉形成城市發展的各類長效機制。
-
魯鵬宇: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理念革新與制度重構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野生動物保護問題再次受到全社會關注。從“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出發,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制度設計應當摒棄人類中心主義陳舊觀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詳細] -
繁榮鄉村文化 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另一方面,培育挖掘鄉土文化的本土人才,推動農民積極投身于鄉村文化建設,支持鄉村民間文化團體開展符合鄉村特點的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