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2019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發表演講指出,中國經濟經過40年的改革,人均GDP已經到了一萬美元左右,在跨越一萬美元的門檻以后,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必然的,走向服務業是必然的,提高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成為我們進入高收入階段最為關鍵的變量。提高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成為重中之重。
我們把服務業分為市場化和非市場化兩種,市場化服務業包括金融業、酒店、旅館等等。非市場化的服務業大部分是醫療、教育,當然也包括政府部門。市場化的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上升得很快,非市場化的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一直停留在低位。這既表明現狀,也表明未來的潛力。比如,我們的金融業勞動生產率高于市場,但是,我們的醫療衛生、教育水平,跟國際水平比的話,那相對是比較低的。
推動下一階段的發展,就要求繼續改革開放,服務業的對內和對外開放都特別重要。為了提高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我們要實現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比如,健全文化體系和市場體系的開放;對整個醫療衛生體制進行改革,建立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制度;加快金融開放等。全面的開放要求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電力、民航、鐵路、石油、天然氣、郵政、市政公用等行業開始逐漸放開。通過對內和對外開放,引進先進的技術,加大競爭,可以提高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
但僅僅開放和競爭還不夠,因為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一個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所以,一個結構的挑戰,要用結構的辦法來應對。在今天,科技和創新變得特別重要。在整個服務業里面,大規模引入科技,引入人工智能變得特別重要。為此,國家制定了人工智能的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同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5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在工業價值鏈里面,我們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在推進智能化生產。像海爾這樣的企業,通過垂直的人工智能生產把產業鏈打通,大大提高了效率,這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在生產領域,韓國最高是一萬工人使用530個機器人,相比之下,中國只有22個機器人,所以機器人的發展在中國的前景是巨大的。這個巨大的制造業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化,將是一個了不得的革命性變化。
技術的應用引發了新的技術發展。我們以前技術都是從基礎研究出發,人工智能第一次開創了從應用和數據開展研發的通道,這給未來中國的科技趕超找到了一個新模式。我們看中國的電商超過了美國電商所占的比重。規模帶來速度,速度帶來技術,技術帶來創新,我覺得這個新的技術鏈,也給我們未來以很大的信心。我們有信心通過改革,通過開放,通過創新,不斷地趕超。在這個趕超的路上,中國成為世界最強的經濟體是完全可能的,核心是提高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抓手是服務業的科技化和人工智能化。
-
深化認識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和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尤其是當前,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艱巨,必須緊扣“六穩”要求,采取務實舉措。[詳細] -
在疫情防控中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對全球供應鏈安全也形成較大挑戰。扶持領先企業的供應鏈體系建設,增強優勢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主導力,將我國產業優勢長期穩定地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詳細] -
韓永文:擴大有效投資 對沖疫情影響
從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看,新冠肺炎疫情已對我國經濟帶來較大沖擊。相比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由于季節、氣候等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受疫情影響較小,目前正是加緊啟動、推進項目建設的有利時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