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為一個管理人口超過2100萬的特大城市,在應對疫情大考中,一手抓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手抓復工復產經濟發展,體現了一個特大城市在城市治理中的擔當和智慧,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第一,快慢統籌。特大城市疫情阻擊戰,時間是關鍵要素。成都在戰斗一開始,就確定與時間賽跑的理念,與病毒賽跑抓防控,與市場賽跑抓復工。
復工以疫情應急物資企業為先。成都成立6個攻關組,抓應急物資研制攻關。整合全市工業資源,開展醫用緊缺物資研制攻關。企業以生存為先,生存以資金為先。金融機構開辟信貸申請“綠色通道”,企業融資需求得以快速、高效響應。成都狠抓政策措施的細化落地,推出“支持防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減免科技型初創企業房租”等7條政策措施,實現了工業企業重點項目3月6日前100%復工復產。
第二,平衡統籌。防疫戰一開始,成都就提前謀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研究經濟運行的對策。成都及時出臺《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20條政策措施》,從持續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支持各類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加大金融財稅支持力度等六方面入手護航疫情期間經濟發展。為防止現金流斷裂,“20條政策措施”給出了清晰的路線。根據企業復工備案制度,分類實施復工條件標準。一邊抓開工,一邊嚴格執行防控標準,行業主管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通力配合,既做到安全復工,更做到復工安全,讓監管部門和企業都學好用好“平衡哲學”。
第三,點面統籌。面對復雜局面,成都堅持以大數據為科技支撐,把共性與個性的哲學思維,落實為城市的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成都在堅決做好整體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提供“一人一企、一企一策”的專項服務。成都對企業復工采取柔性精準管理,相關部門選派聯絡員進駐每一家待復工企業。企業與屬地社區、部門密切配合,對于有復工條件的工業企業,尤其是百人以上的企業,召開專門商討會。為每一個復工企業制定不一樣的“三個一”工作制度,讓每一個企業有自己的一套可操作的防疫體系,一本全面的員工健康管理臺賬,一支專門的疫情防控隊伍,把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的工作作風真正優化為城市治理的效能。
第四,軟硬統籌。硬實力“硬”,軟實力不“軟”,是成都特大城市高效能抓好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的關鍵。一方面是基礎設施、流通物資、網絡大數據信息等“硬件”方面的有力保證。在“軟件”方面,發揮特大城市的機制運行力、干部執行力、社會整合力。特大城市的運行,必須遵循其內在規律,必須有其“自轉”的機制,成都應急、公共服務、干部能力等多體系的城市運行機制在復工中凸顯了制度的力量。成都實施多形式“互聯網+培訓”,變“面對面”為“屏對屏”,著力提升干部的防疫素養,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通過直播的形式,針對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性問題、行業發展趨勢、管理等問題進行講解,提升了廣大干部與企業復工應對能力。這次疫情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成都作為特大城市,其“軟硬”實力統籌,走出了一條現代城市治理的新路。
(作者分別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高立偉:全面提升公民衛生應急素養
公民衛生應急素養越高,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就越能從容高效應對,越能減少防控成本,提高防控效率。在此次疫情防控的現實背景下,更為精確地掌握、監測和評估我國居民衛生應急素養水平,顯得更加必要和緊迫。[詳細] -
凝聚共同抗擊疫情強大力量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充分發揮作用,社會治理體系的整體效能被有效激發出來。依法依規解決疫情期間出現的矛盾糾紛,依法嚴懲擾亂醫療秩序、防疫秩序、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等破壞疫情防控的違...[詳細] -
朱永彪:加強國際合作 凝聚戰疫合力
二十國集團(G20)是重要的全球治理平臺,匯聚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曾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非傳統安全問題均是跨國、跨地區的危及全人類安全的重大問題,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如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