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人民軍隊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全面履行保衛祖國、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職能,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維護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尊嚴提供了堅強后盾。值此之際,本刊特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軍事篇”系列文章,請專家回顧和總結70年來人民軍隊在現代化建設、軍事文化、軍事法治、武器裝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敬請關注。
作者:陸軍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中心
強大的軍隊和鞏固的國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力量支撐。在黨的十九大上,習主席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鮮明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并對此作出了新的戰略籌劃和全面部署。這是黨的領袖、軍隊統帥在新的歷史起點對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思想的豐富發展,為實現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
1.經歷“民族救亡—改革開放—民族復興”主題變奏
回顧我軍的發展歷程,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始終是我黨建軍治軍思想的重要內容,并伴隨著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經歷了“民族救亡—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主題變奏。
從1840年開始,持續百年的中國近代史充滿了血淚和屈辱。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直到1931年爆發的日本侵華戰爭更是將中華民族推向亡國滅種的邊緣。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指出“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提出要“發展新的軍事工業”。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在篳路藍縷中從無到有啟動了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從1939年上半年起,八路軍總部、新四軍總部、晉察冀軍區、冀魯豫軍區及其他根據地相繼成立軍工部,開始把所在地區分散的小型兵工廠和修理所按專業集中,組成一定規模的專業工廠,以彌補部隊武器裝備的不足,為奪取抗戰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為了確保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確保新生的人民政權的穩固,毛主席親自決策部署和推進人民軍隊的現代化。1953年底至1954年初,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明確,人民解放軍建設的總方針、總任務是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革命化軍隊。我們建設了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完成了由單一軍種部隊向合成軍隊的轉變;研制成功了奠定新中國大國地位的“兩彈一星”與核潛艇,實現了武器裝備現代化的跨越發展,在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明確提出“一定要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我軍按照這一發展思路,完成了從臨戰狀態向和平時期的戰略性轉變。大力開展精簡整編,加強體制編制調整,狠抓科研,把有限的財力物力聚焦到最急需、最關鍵的環節上,加強尖端武器建設。人民軍隊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走上一條順應世界潮流的現代化建設之路,更加明確地向著“精兵”“利器”“合成”“高效”的方向前進。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世界各主要國家軍隊加緊爭奪質量優勢,我軍鮮明提出科技強軍戰略,堅持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隊現代化建設路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以深化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重要抓手,加快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強調中國必須擁有能夠有效捍衛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強大軍事力量。“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推動了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我軍大刀闊斧地展開了適應新形勢的編制體制調整改革,通過蹄疾步穩的革命性重塑,確立了“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全新格局、“軍委—戰區—部隊”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領導管理體系,諸軍兵種力量結構逐步優化,軍、政、后、裝等各領域協調發展,我軍朝著現代化目標奮力前行。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打造堅強高效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習主席從世界發展大勢和國家實際需求出發,為我軍設計了從2020年到2035年,乃至到本世紀中葉“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些重要思想明確了新時代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力量、主要內容和近中遠期目標,使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體系更清晰、更豐富、更科學、更完善。
2.實現從器物到精神、從“面子”到“里子”的全面重塑
“駕馭戰爭的自由,來自認識戰爭的必然。”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實現從器物到精神、從“面子”到“里子”的全面重塑。習主席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和國家安全需求,強調人民軍隊要“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軍隊現代化的時代內涵,揭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律和主要內容,抓住了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牛鼻子”。
先進的軍事理論,是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軍事思想是否先進,軍事理論體現得更直接,在一定意義上決定戰爭成敗。從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的階段性和歷史地位來說,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與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時代飛躍,是人民軍隊的強軍之道、用兵之道、制勝之道。近年來,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果斷實施了一系列海上維權行動,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積極參與國際維和,建立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加強邊境管控和反恐維穩等,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改善了國家安全戰略態勢。這些卓有成效的實踐表明,習近平強軍思想這一嶄新的軍事指導理論,極大發展了我軍作戰、訓練、戰爭準備思想和戰爭指導藝術,必將引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現新的跨域。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論斷。軍隊建設同樣蘊含著結構質變的道理。沒有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就沒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是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核心內容,對破解我軍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軍隊戰斗力具有重大意義。著眼制約我軍建設的體制結構突出問題,中央軍委大刀闊斧全面深化改革。軍隊領導指揮體制改革率先展開,組建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形成信息化一體化扁平化的指揮體系;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壓茬推進,按照聯合作戰、聯合訓練、聯合保障的要求加強部隊建設,實現標準化模塊化多能化小型化的力量構成;政策制度改革成熟一項推進一項,最終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實現我軍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的整體性、革命性重塑,確立一整套既繼承我軍優良傳統又體現時代特征,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面貌一新。
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是軍隊建設的靈魂和根本,物質層面的現代化可以靠經濟實力,但人的素質現代化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力與物力經充分磨合、融合后,才能發揮出高水平的戰場效能。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可以發現,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之間往往呈現不平衡,最常見的是“人的建設”滯后于“物的建設”,這在軍事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新世紀以來,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加速轉變。事實證明,“一鍵秒殺”的智能化作戰行動并不必然縮短戰爭進程,也不必然代替“刺刀見紅”的傳統作戰樣式,人仍然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軍事人員現代化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關鍵。世界新軍事革命對我們的挑戰,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挑戰,是智力和科技的挑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為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軍加緊推進軍事人力資源管理現代化,健全“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推動軍事人員現代化取得實質性突破。
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軍事斗爭準備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是國際戰略博弈的重要砝碼。“設計武器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杜黑說:“一個想要制造一件好的戰爭工具的人,必須首先問問自己下次戰爭將是什么樣的。”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爆發前夜,人工智能、信息網絡、生物交叉、微納材料、定向能武器、人體機能改良等重大戰略前沿技術演進之快、影響之廣,已超出舊知識體系的認知范圍,并呈現出多點迸發、群體突破的態勢。西方強國的武器裝備研發,已經完成從“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向“打什么仗發展什么武器”的轉變。我軍武器裝備近年來極大改善,但與強敵相比仍有差距。武器裝備研發必須充分吸納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找準其泛在聯動的關鍵節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軍事上設計好搶先預置、搶先突破、搶先應用的快捷路徑和高效方法,力爭搶占新一輪軍事革命的戰略制高點和前沿“無人區”。
3.吹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加快推進軍隊現代化的出征號角
國防和軍隊建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吹響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加快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宏偉事業的出征號角。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強軍之路闊步前進。
科學研判多元安全威脅。謀和平、促發展、求共贏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但國際競爭的“叢林法則”“實力政治”并未改變。在我國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對我進行牽制、干擾、遏制和打壓。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周邊地區沖突和動蕩此起彼伏,網絡安全、核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形勢嚴峻,貿易戰、心理戰、輿論戰、金融戰等輪番上演。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驚心動魄,這歷來是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圖謀的攻擊重點。馬克思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超過8.29億。有的西方政要稱“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了辦法”。各種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使得影響我國家安全的因素越來越具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徹底解決安全威脅和隱患需要舉國上下共同努力,但毫無疑問,這首先是軍隊的職責和使命。應針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家門口生戰生亂可能性增大的新特點、各戰略方向面臨安全威脅的新判斷,綜合評估各戰略方向的安全形勢、戰爭威脅、作戰能力、動員潛力等打贏戰爭的實力到底有多大,把可能與什么對手對抗、在什么地方對抗,以什么形式對抗、持續多長時間、進行到什么程度等考慮充分,區分輕重緩急,權衡利弊得失,將國家安全的保險系數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培育以身許國獻身精神。一支軍隊以昂揚的戰斗精神為支撐,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支柱,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為指導,往往能以劣勝優、以弱勝強創造奇跡。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獻身精神和決一死戰的英雄氣概,成為我們橫掃一切反動派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全軍深層發力糾風治弊,鐵腕高壓懲腐肅貪,部隊呈現出傳統回歸、聚力強軍的新氣象。當前,敢貪腐無底線的“蛀蟲”大大減少,但敢作為有擔當的英才還遠遠不夠,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求平求穩混日子的思想仍然存在,這種精神狀態與我軍的使命責任絕不匹配。戰爭是對意志的終極考驗。我軍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必須保證官兵思想道德的高尚純潔,大力培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獻身精神、擔當精神。
樹立隨時準備打仗思想。軍勝彌警!不論過去還是現代戰爭,喪失警惕付出的代價都十分慘痛。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港內疏于防備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在短短幾小時內損失艦艇40余艘,飛機300余架,傷亡4500余人,幾乎全軍覆滅。未來戰爭更是如此,空天武器、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作戰節奏空前加快,戰爭的突然性已經不是以月、日、小時計算,一念之差、一瞬無備,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因此,軍人沒有所謂的和平時期,只有戰爭和備戰兩種狀態。軍隊無時無刻不在與有形、無形的對手進行潛在的或現實的較量,對軍人而言,思想的麻痹與警覺的遲鈍很可能算得上各種錯誤之最。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鄭重強調:“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必須筑牢練兵打仗、帶兵打仗思想,樹立隨時準備打仗的思想,樹立立足現有條件打勝仗的思想,真正使戰斗隊意識在全軍官兵頭腦中扎根,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戒備狀態,時刻做好迎戰準備,通過行為模式固化敵情意識、戰備意識,才會有打仗的標準、打仗的作風,才會有“能打仗”的努力、“打勝仗”的底氣,為實現民族復興、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貢獻。
前瞻做好軍事需求規劃。恩格斯說:“社會方面一旦發生了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幾個大學更加把科學推向前進。”社會需求推動技術進步,軍事需求引領技術創造。軍事發展的歷史,實質上也是一部不斷發現、挖掘和滿足戰爭需求的歷史。軍事需求揭示未來戰爭規律,揭示軍事斗爭準備本質,揭示練兵備戰要求,事關“未來打什么仗、建什么軍”和“當前造什么槍、練什么兵”等重大問題。兵法上講:“謀之于未變之前,治之于未亂之時。”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核心是提高軍隊打贏能力,關鍵是強化軍事需求牽引。作戰問題研究是觀察思考一切軍事問題的起點,只有對未來戰爭做出貼近實際的描繪,將作戰任務細化、具體化,才能認清需求、提出需求。應充分發揮全軍戰略規劃、需求規劃、戰略管理等部門的職能作用,自上向下加緊確立科學前瞻的軍事需求生成機制,探索成立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把我軍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三步走”的階段劃分,統籌各軍種各領域各系統軍事需求,研究提出科學權威實用的近、中、遠期建設目標,宏觀籌劃備戰與止戰、威懾與實戰、維權與維穩、戰爭行動與非戰爭軍事行動,部署必要的戰略預置,下好制勝未來的“先手棋”。需要注意的是,汽車問世之前,所有消費者能想到的需求都僅僅是“一匹更快的馬”。要實現彎道超車甚至變道超車,僅僅滿足需求顯然不夠,還需要發揮想象力創造未知的潛在需求,找出比“一匹更快的馬”更能滿足對于“快速”的需求,進而實現劃時代的新跨越。
創新我軍特色戰爭指導。創新戰爭指導就是創新戰爭規則。所謂戰爭規則,最樸實的解釋就是毛主席說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時叫你打不著;我打你時就要打上你,吃掉你”。革命戰爭年代,我軍雖然裝備落后,卻創造出很多屬于我們自己的戰爭指導思想,如“十六字訣”、人民戰爭、持久戰、麻雀戰、游擊戰、“零敲牛皮糖”等,這些理論帶有明顯的東方特色、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特色。憑借高敵一籌的戰爭指導,我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強敵。然而,沒有哪一場戰爭可以作為下一場戰爭的范本。沉浸于昔日輝煌,固步自封,必然會被時代無情拋棄。面向未來,才可能贏得未來。沒有創新的思想和理論,就不可能有創新的實踐。戰爭指導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是軍隊面向未來能力的重要體現,甚至決定著未來戰爭的勝負。中國特色戰爭指導的時代創新既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一味追新獵奇,必須注重紅色基因的傳承,同時博采眾長汲取一切軍事創新成果。只有從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中博觀約取兼收并蓄,并繼承和發展自己特有的歷久彌新的東西,才能構建起符合自身實際、植根固有土壤的軍事科學體系,并用以指導打贏未來戰爭。應堅持以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緊貼國情軍情實際,強化以敵為師的學習觀、能戰言和的制勝觀、以斗求穩的管控觀、以進為重的經略觀,結合時移世轉的新情況,發揮具有我軍特色的非對稱作戰、人民戰爭和體系作戰優勢,創新具有我軍特色的軍事戰略設計路子,實現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向戰前研究戰爭、從被動應對戰爭向主動設計戰爭的轉變。
推動科技興軍戰略工程。習主席強調,各主要國家都在搶占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包括國防科技制高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是實現強軍目標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時代,人類已置身于一個“技術化生存”的社會環境,科技不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第一生產力”,也是決勝未來戰爭的“第一戰斗力”。深入認識把握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規律和趨勢,才能透徹理解社會進步和軍事變革的本質,抓住新事物賦予各國的平等機遇,直出前沿,搶占明天的高地。唯此,才可能在未來對抗中把握先機。信息化戰爭形態正在由“數字化+網絡化”的初級階段,向“智能化+類人化”的高級階段加速演進,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關聯耦合越來越緊。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積極適應戰爭形態變化對我軍使命任務的新要求,扭住打贏戰爭這一根本牽引,抓住軍民深度融合這一有利契機,把科技興軍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放在打造世界一流軍隊上,放在破解制約聯合作戰的短板弱項上,放在國防科技自主創新上、放在研發“高、精、尖、新”武器裝備上,保持技術敏感,加速技術理解,形成技術自覺,堅持向科技要戰斗力、向創新驅動求效益尋出路,提高創新對打贏的貢獻率,為強軍事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執筆:張翚 閔仕君)
-
在戰“疫”中弘揚雷鋒精神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全國掀起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人民,永遠銘記雷鋒;時代,永遠需要雷鋒。”[詳細] -
要點問答:如何理解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
《決定》指出,人民軍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柱石,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強軍之魂。[詳細] -
鐘新:把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貫徹到軍隊建設各領域全過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把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貫徹到軍隊建設各領域全過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