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聚焦國際事務的意大利《國際情景》雜志專門推出一期中國特刊,詳細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走過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引起意各界人士廣泛關注。《國際情景》由一批意大利年輕學者籌辦,學術氛圍活躍,尤其關注中國。近日,本報記者對該雜志主編安德烈·法伊斯進行了采訪。
法伊斯說,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成功地對意大利進行了國事訪問,中意兩國簽署了關于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以及一系列經貿、科技、文化和政府間合作協議。在此背景下,《國際情景》雜志決定推出一期《中國,70年發展歷程》特刊,向意大利公眾講述中國經歷了怎樣的歷程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報道分析了中國各方面的突出成就,也指出了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報道用統計數據呈現中國各地區狀況,在統計數據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法伊斯強調說,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討論中國問題其實并非易事,一些人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偏見,無端把客觀講述事實指責為帶有傾向性,不接受新興國家的現象仍大量存在。他關注中國問題已有10年,在某些問題上想要自由發表意見非常困難,可能會受到攻擊,或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但他相信,年輕人尤其是擺脫了冷戰思維桎梏的新一代學者,能夠通過努力慢慢改變這一現狀。
在法伊斯看來,年輕一代的變化正在逐漸改變意大利和整個歐洲對中國及中國人的理解,這種改變將進一步持續下去,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大趨勢。他認為,當今世界正慢慢重現類似古代絲綢之路一樣的頻繁交往和密切聯系,有賴于技術進步和人員流動的便利性,這種交往和聯系顯然比過去更加迅速和便捷。他說,我上小學時,柏林墻剛剛倒塌,美國是無可爭議的“黃金國度”,人們開始熱議全球化,英語成為所有人學習的基礎語言。而對于現在和未來的孩子們來說,毫無疑問中國將成為一片充滿機遇的熱土。
法伊斯說,經過70年發展,中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一大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投資國。能夠取得這些成就,改革開放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40多年來,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公民福利、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取得巨大進步。他去過很多次中國,感觸最深的是到處都在建設經濟試驗區、公路和大橋、舒適便捷的高鐵、豪華酒店以及居民小區,每個月都會誕生新的創新企業和產業園區,舉辦豐富多彩的國際性活動和行業展會。同時,中國一直沒有失去和割裂同自身歷史、文化和精神根基的聯系,很多古老的文化遺產都得到妥善地保留和傳承。在他眼里,中國成功的“秘訣”是中國民眾極致的務實性:思考、規劃,然后執行、落實。
面對記者提出的中國哪一個成就給您印象最深的問題,法伊斯說,只說一個實在太難了。就以時間較近的來講,2018年10月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令他深感震撼:55公里長的跨海大橋分為海上和水底兩部分,不到10年時間就建成,僅從工程角度而言就足以令世人驚嘆。這座大橋對于珠三角經濟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中國的經濟發展都具有戰略意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給他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他注意到中國近年簡政放權,給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減稅降負,鼓勵創新創業。
談到“一帶一路”,法伊斯說,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對意大利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意兩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意大利由此成為首個正式加入這一倡議的七國集團國家,這將使意大利重新在地中海地區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有一些人懷疑甚至反對“一帶一路”倡議,但法伊斯堅定地認為,他們完全沒有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戰略價值,沒有看到30年后這一倡議所能發揮的巨大潛力。
法伊斯認為,對意大利而言,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熱那亞和的里雅斯特兩大港口將在歐洲享有獨一無二的戰略地位。意大利將成為亞洲地區貨物進入歐洲大陸的門戶,歐洲貨物輸往印度洋地區并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亞太地區的門戶。因此,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對意大利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不僅進一步密切意中合作,更為意大利帶來加強同整個亞太地區國家合作的歷史機遇。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倡導打造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對此,法伊斯相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指明了方向。他說,相互包容借鑒、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這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間相互對話的重要基礎。人類在20世紀制造了兩次兇殘的世界大戰,二戰不僅比一戰持續時間更長,還在戰后催生了超級大國間的“冷戰”。最終,西方國家將人權和文明權置于腦后,利用虛偽的新型殖民主義方式粗暴干涉許多國家的內政,這些干涉行為至今仍然存在,例如頻頻發起“顏色革命”,且往往使相關國家陷入持續動蕩的境地。
法伊斯說,歐美必須清醒認識到,應該與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在內的新興國家進行平等對話,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西方國家不能也不應決定世界的前途和命運。當今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權根據歷史發展階段和民族特點選擇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外部勢力不應該把發展模式強加給他們。
法伊斯很高興看到中國領導人具有十分清醒的認識,知道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正在采取積極行動化解挑戰。對于這些挑戰,他本人尤其關注社會凝聚力和環境保護。他說,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中國需要繼續在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推進改革。近年來,中國在上述領域采取了積極舉措,且卓有成效。他相信,只要中國政府不斷推進改革,中國將毫無疑問地成為21世紀的絕對主角。
-
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奮勇前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積淀的深厚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了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經過了長期實踐檢驗。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詳細] -
中國創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紀元
菲利普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創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有力刺激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活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