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年來經濟和社會面貌改天換地,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
澳門回歸20年完整詮釋了維護國家主權利益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在“一國兩制”的頂層設計之中,“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1999年12月20日我國政府收回澳門,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全國人民行使對澳門的全面管治權,自此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成為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同時,澳門又是一個實行與內地不同的制度和政策、享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別行政區,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設計。
澳門回歸20年最為成功的經驗啟示在于完整詮釋了維護國家主權利益的核心要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牢固樹立“一國”意識,旗幟鮮明維護中央對澳門的全面管治權,積極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在“一國兩制”的法治框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澳門基本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制度和政策的基本法律。維護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確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最重要的是落實并維護中央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將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下,中央依法行使全面管治權,并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權。
在“一國兩制”實踐中,維護國家安全,是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應當承擔的重要憲制責任,也是澳門基本法規定的法律義務。維護國家安全就是要堅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條底線”,即絕不能允許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基本法權威、利用特別行政區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澳門特別行政區于2009年順利完成基本法第23條規定的立法任務,制定《維護國家安全法》,并于2018年設立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第104條釋法,主動在立法會選舉法修改法案中增加“防獨”條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國歌法列入香港、澳門基本法附件三的決議之后,澳門特別行政區又及時完成國歌法本地立法。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還與學校和民間社團一道建立了系統的憲法、基本法宣傳教育體系。大中小學各個教育階段都有基本法教育的相關內容,憲法和基本法被列為大學必修課。進入公職系統成為公務人員需要掌握基本法的相關知識,在培訓、入職和晉升等各環節都增加考試基本法的程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澳門“在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方面樹立了榜樣”。
澳門回歸20年充分發揮“一國之利、兩制之便”的制度優勢
只有把堅持“一國”作為根本,才能發揮“兩制”優勢。澳門回歸之前黑社會橫行,刑事案件頻發,老百姓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生活一直停留在低水平。1996年至1999年澳門經濟持續下滑,本地生產總值連續4年負增長,失業率高企。澳門回歸20年來,在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保障下,澳門社會和諧穩定,民主政制穩步發展,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特別是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收入充盈,民生福利明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以澳門行政長官為首的管治團隊保持由愛國者組成,愛國愛澳力量在特別行政區政治生活中居于絕對主導地位。除第一任行政長官和第一屆立法會依全國人大相關決定產生外,已順利進行四任行政長官選舉和五屆立法會選舉。在實現“澳人治澳”過程中,澳門特區形成了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在行政長官統領下,行政、司法、立法機關分工負責,行政、立法機關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真正實現了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澳人治澳”,其間還舉行了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
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519億澳門元大幅增至2018年的4447億澳門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人均GDP也由1999年的12萬澳門元躍升至2018年的67萬澳門元,位列世界前茅。政府自2005年開始向永久性居民長者發放“敬老金”,自2008年起推行“現金分享”計劃,向持有澳門特區居民身份證的人士派發現金補助,2018年年中,澳門居民月工資中位數突破2萬澳門元。2019年,澳門永久性居民的現金分享額度更由9000澳門元增加到1萬澳門元。特區政府主導建成5.1萬套公共房屋,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安居需求。文化方面,澳門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多元文化特色得以保持。
20年來,特別行政區政府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謀長遠、打基礎,制定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高等教育制度》等法律法規,制定了《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實施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出臺一系列支持青年學業、就業和創業的政策,設立教育發展基金和高等教育基金,推行15年免費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成才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年來,中央人民政府一直不遺余力地支持澳門的發展,開展“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等具體工作,引導澳門建設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積極落實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秘書處落戶澳門。建設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包括規劃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是在2009年6月由中央批準開始建設的,同時,獲全國人大授權特區政府在新校區內實施澳門法律和行政體系。公立的澳門大學2013年進駐設在珠海橫琴的新校園,大大改善教學和科研環境,提升在區域以至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澳門城市規模雖然不大,但在區域協作和國家整體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澳門自身也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視為破解自身難題、探索發展新路的最大機遇所在,充分用好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惠澳政策措施,促進澳門的繁榮,扎實推進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等建設。
特別是主動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努力將“國家所需,澳門所長”和“澳門所需,國家所長”結合起來,為澳門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力。例如,通過開展中期檢討、完善法律制度等多種措施,加強和完善對博彩業的監管,努力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
未來澳門要進一步與內地融合,需要推動新的經濟增長點,保障澳門經濟協調適度多元發展,努力破解人口、地域、規模、產業結構瓶頸。《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納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與香港、廣州、深圳并列成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的發展定位也被明確列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成為指導方針,這是“一國兩制”帶給小城澳門的獨特而重要的優勢。目前,經過10年開發,毗鄰澳門的橫琴島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濟發展初見成效,正從產業融合走向社會民生融合,已具備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基礎。
回歸20年澳門民眾全面傳承了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
愛國愛澳長期以來都是牢固樹立在澳門社會的核心價值。回歸之前,澳門廣大同胞和有識之士就通過各種方式支持祖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設。回歸祖國20年來,澳門同胞跟內地同胞“心連心”。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也緊緊依靠愛國愛澳力量,行政會、市政機構、政府咨詢機構由愛國愛澳社團代表組成,深度參與政府決策。澳門社會一貫有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有把大家聚合在一起的社團文化,講團結、重協商,在政府與市民之間、不同界別之間、不同族群之間都形成了良好的協調機制,贏得了各方面的認同。
回歸之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的培育和傳承,深入推進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工程,將愛國愛澳精神發揚光大。澳門同胞高度重視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國家民族觀念,不斷鞏固愛國愛澳的社會政治基礎,從家庭、學校到社區,深入而廣泛地開展愛國愛澳教育,始終把建設好澳門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愛國教育更是朝著多樣化、合作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澳門大中小學基本實現了升掛國旗全覆蓋。
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一國兩制”與國家統一研究所所長、教授〕
-
望海樓:中國制度圖譜清晰繪就
很多年之后,2019年金秋發生在中國的兩件大事,仍會被人們銘記并時常談起。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并作出決定,這在中共黨史上還是第一次。”[詳細] -
書寫出更新更美的時代篇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新中國70年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70年。[詳細] -
人民日報評論員:穩定繁榮是香港市民之福
發生在香港的游行示威和暴力沖擊活動已近兩個月,香港的法治、社會秩序、經濟民生和國際形象備受沖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