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導向,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使命擔當和扎扎實實為師生做好事、解難題作為檢驗主題教育成效的重要落腳點,開門辦教育、全力克難題、一線辦實事。
開門辦教育,為黨為國育英才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把愛國主義教育與主題教育緊密結合,用心育人、用情鑄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中,中國農業大學近1800名師生積極參與群眾游行、廣場合唱、廣場聯歡、志愿服務等工作,展現新時代中國農大師生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氣質。
學校團委副書記馬紫威是“鄉村振興”方陣中的一員。她說:“我的青春,有祖國見證。祖國70年偉大成就的畫卷已經繪就,當代青年要牢記囑托,自信接過前輩接力棒,將個人理想融入祖國發展之路,書寫愛國奮斗的青春華章?!?/p>
中國農業大學組建“稼穡先鋒”愛國主義宣講團,就服務保障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顒?,在全校開展200余場主題宣講,激勵廣大師生將愛國情、強國志轉化為報國行。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印發《關于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通知》,舉辦主題演講比賽和詩朗誦、校園“燈光秀”、展播愛國主義影視作品等活動,切實把廣大師生參加國慶活動展現的正能量轉化為不竭的奮斗動力,不斷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校榮校意識,肩負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責任。
全力克難題,強農興農有作為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使命擔當,作為檢驗主題教育成效的重要落腳點,找準定位、一體推進、一鼓作氣、一以貫之,力爭在強農興農的教學實踐中有所作為。
當前,全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精神,有力有序推進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同時,學校持續弘揚“曲周精神”,進一步聚焦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國家扶貧日,學校教師連續三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農學院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以此為契機,學校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大對科技小院、黑土地研究院等支持力度,推進鄉村振興研究院建設,舉辦鄉村振興學術論壇,竭盡所能助力國家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動物醫學院2016級本科生黨支部書記周子慧所在的支部,與全國涉農高校動物醫學類本科培養高校師生黨員共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并發出了“修德勤學、成才報國”的倡議。她說:“黨組織和學校對我們思想上的正確引領,增強了我們的大局觀和心中的動力,讓我們學會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努力成長為熱愛祖國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今后,我將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以實際行動踐行‘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精神?!?/p>
針對學科布局不到位的問題,學校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完善對學科建設的頂層設計,提高學科建設與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建設和發展國家急需的農業學科,為強農興農提供一流的學科支撐。
一線辦實事,立行立改見實效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以問計一線為支撐,主動上門找痛點、解難題、辦實事。由校領導班子成員牽頭的10個調研組,通過查找問題,深挖病因,制定措施,切實打通服務師生“最后一公里”,讓師生切實感受到主題教育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新成果。
10月下旬,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紫苑小區開始自來水改造工作。紫苑小區長期以來靠自備井供水,水質硬度大,職工反映強烈。2019年,中國農業大學投入700余萬元對紫苑小區30多棟樓1400多戶的管網進行改造,預計年底居民就能用上市政自來水。改造工作得到了居民的交口稱贊,紫苑小區居民金藝朋說:“這個暖心工程極大改善了家屬區廣大師生員工的飲用水質量,安全飲水問題得到了有效保障。”
自來水改造只是中國農大為師生辦的實事之一,讓師生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的事情還有很多。
中國農業大學財務處率先在高校中采用“超級網銀”方式,徹底解決勞務費不能跨行發放、需要個人去銀行匯款墊付等師生關注的難點問題。財務處處長張樹彥介紹:“財務處將繼續對新系統的上線進行細致籌備和嚴密組織,陸續推出操作指南、操作視頻、問題匯總解答等,并不斷改進、完善,力爭為師生提供更為便捷、高效、專業的服務。”
后勤部門舉辦了“農大味道”廚藝大賽,通過專業廚師、營養專家和師生的品鑒選出60余道美味菜品,目前部分“五星菜品”已經和廣大師生見面。
校醫院不斷擴大和完善日常檢查、治療項目,現已開展頸動脈彩超、心臟彩超、甲狀腺彩超、針灸、艾灸等項目,為教職員工提供醫療便利。在為師生辦實事、解難題的實踐道路上,中國農業大學正利用主題教育的契機,建立并不斷完善長效機制。
-
有的放矢:確保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習近平同志強調,“第二批主題教育層級下移,線長面廣”,要“注重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 [詳細] -
大家手筆:高等教育改革應更具創新性
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新時代推動高等教育創新發展,需要進行多主體、多學科、多層次的立體式、融合式創新。[詳細] -
有的放矢: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互聯網+教育”突破時空的局限,促進了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催生了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新形態,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