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力人群談創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委員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這些創新發展方向,不僅與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相關,其實還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密切相關。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關鍵期,必須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打好標志性的重大戰役。”張云勇說。
“傳統治理模式下的困局,其實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和體系化信息系統的運用來破解。”張云勇認為,可構建兩級化“生態智慧大腦”,將區域部署和統一部署相結合,運用數字化技術和體系化信息系統為污染防治賦能,穿透行政區隔,全面提升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效率、效能,系統性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張云勇建議,要構建生態環境智能監管體系。精細化3G/4G覆蓋,杜絕網絡盲區,重點區域實現5G覆蓋,建設面向生態治理的防護專網。廣泛運用物聯網、無人機、無人船進行感知,形成覆蓋天、空、山、水的全天候、全時空、全感知的全域環保一體化智能監控網絡。
要完善政府環境管理指揮體系。從完善頂層設計入手,建立跨區域、部門的河湖長(山長)信息化支撐體系,打造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協同治理,對建設、指揮過程全面數字化賦能,建設基于智能分析的生態環境監控預警、問題精準定位處理、建設精準指導優化的閉環生態治理管理體系,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數據共享。
要打造可持續的環保產業生態。努力提升科技創新型和綠色生態型龍頭企業數量,推動傳統產業向生態化轉型。建立由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模式,構建集公眾、社會、政府管控等數據為一體的多源“生態環境數據礦山”,以創新技術為合力,開展多元化應用系統建設,促進生態環保信息化產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要持續加大數字化賦能,提升精細化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服務,用創新技術手段完善傳統行政管理,讓政府生態治理管理工作更便捷、更高效。”張云勇說,通過信息技術和治理理念的創新,將更高效便捷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真正實現生態治理“放管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
做好鄉村全面振興這篇大文章
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出鄉村全面振興的任務。鄉村全面振興就是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詳細] -
答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考卷
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態環保工作取得的成績,還具有階段性、局部性特點,帶有脆弱性、可逆性、易反復特征。[詳細] -
破除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是矛盾對立的錯誤認識
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這個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規律,破除了那種把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相互對立的錯誤認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