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這是黨中央在深化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的確保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的重大決策。
加力提效包括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加力是指再度提升減稅增支強度,提效是指找準政策發力點并管好、用好資金。兩者的互補性有利于化解高強度減稅增支帶來的財政收支矛盾,體現新時代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前提下實施逆經濟周期調節。
其一,加力不是無邊界“放水”。相比發達經濟體,我國財政政策超強擴張的突出表現是減稅力度大。但要看到,減稅不是簡單地減收,而是要有針對性地調節企業和個人的經濟行為。2019年要把普惠式減稅和結構性減稅有機結合起來。普惠式減稅的含義是擴大減稅覆蓋面。要通過深化增值稅改革減輕供給側特別是實體企業稅收負擔,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鋪路、為所有企業加大結構調整輸血;通過個人所得稅改革大幅度、大面積減輕消費者負擔,為需求擴張打基礎。結構性減稅主要包括動態調整進口關稅稅率水平、加大針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稅收政策支持力度等措施。對小微企業和科創企業減稅的意義在于充分發揮小微企業就業吸容功能,讓更多的人有事干、干好事。調整進口關稅稅率水平意在減輕消費者部分進口商品購買負擔,滿足多層次消費偏好,同時培育創新能力,扶持新動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好。
其二,提效重在制度建設。提效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本質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加力。因為高效使用資金就是在抵補減稅帶來減收的同時又增強支出增量的邊際效益。具體要落實五大改革任務:一是加快推進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二是加快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建設,切實用好、用實扶貧資金;三是探索建立支出政策評估體系,全面認識支出的微觀和宏觀效應,為建立專項資金退出機制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估機制創造條件;四是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五是優化四本預算之間的協調關系。
-
優先保障“三農”資金 大力支持鄉村建設——從一號文件看2019年財政支農新看點
農業農村發展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持。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詳細] -
恩格爾系數再創新低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2018年,中國人賺得越來越多——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吃得卻越來越“少”——恩格爾系數降至28.4%,再創新低。 [詳細] -
小微企業“加”活力 科研創新“減”成本——財政部推動落實代表委員建議和提案
圍繞支持企業研發創新,全國人大代表與全國政協委員的建議和提案,也為相關政策出臺提供了一定參考。[詳細] -
春節消費亮點多,中國經濟迎開門紅
總體來說,在春節傳統消費中,購物、出行、吃飯、娛樂所代表的四大消費仍占有較大比重。但是與往年相比,今年新年新興消費亮點多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