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頒發了《社會主義學院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第一部由中共中央制定的關于社會主義學院工作的黨內法規,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條例》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從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出發,對事關社會主義學院發展的性質定位、指導思想、課程方向、工作方法等重大問題都作了具體詳細的規定,并特別明確了中華文化學院的定位和開展中華文化教育、研究、對外交流的三大職能,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會主義學院拓展教育培訓范圍、擴大對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服務于黨和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社會主義學院應當打造海內外學術交流平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助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在凝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應有作用”。
社會主義學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學院,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創立的。自創建起,在歷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關懷重視下,社會主義學院始終堅持與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始終圍繞黨和國家戰略部署確定自身的工作重點。隨著改革開放分階段有步驟地向前推進,圍繞著不同階段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社會主義學院工作重心在不同時期亦有所側重,呈現階段性特征。從改革開放初期恢復辦學到建立分層分類培訓機制的正規化建設,再到“統一戰線人才培養基地、理論研究基地、方針政策宣傳基地”的確立,社會主義學院工作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與時代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為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推進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積極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場合反復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了深具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黨的十九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時代價值,并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黨和國家新時代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寫入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憲法》,對于各領域工作的開展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務。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兩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主動適應“大統戰”工作格局需要,率先啟動以教研改革為重點的全方位改革,成功探索了新時代統戰教培新機制,初步形成統戰各領域與各群體全覆蓋、“大統戰”與“大文化”教育相結合、政治共識與文化認同相促進的教育培訓新格局,拓寬了培訓范圍,拓展了對外交流,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以國情研修引導海外僑胞發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橋梁作用
根據僑務部門的統計數據,目前有6000多萬海外僑胞分布在世界上198個國家和地區。長期以來,廣大僑胞尊重住在國的歷史、文化及價值理念,積極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為中國與住在國關系發展、住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參與全球化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的先鋒和實踐者。同時,長期的海外生活賦予海外僑胞文化多元、跨國融合、全球網絡等獨特優勢,使其成為聯通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推動其在新時代中外合作交流、互聯互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積極探索對港澳臺海外人士國情研修的辦班模式,創新性開發“向港澳臺海外人士講清楚中華文化”核心課程,以“文化認同促進政治共識”,并于2018年首次自主舉辦海外華僑華人代表人士國情研修班,取得良好效果。《條例》規定,“社會主義學院可以面向港澳臺海外代表人士和歸國留學人員,舉辦國情研修班”,“可以根據新時代統一戰線形勢任務發展需要,開設新的班次”。這一規定為社會主義學院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靈活舉辦海外僑胞教育培訓和國情研修提供了政策空間。
以交流共識營造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也只有交流互鑒,兼容并蓄才能避免“文明沖突”,實現和諧共存。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潘岳提出,“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新時代,我們要深刻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充分調動中華文明的寶貴資源,在中西文明比較中講好中國故事,在世界范圍內增進思想文化共識。”當前,從國際話語權的角度,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國際話語權遠遠落后于我們的經濟實力,甚至被貼上各種污名化的標簽。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積極推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通,是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渠道和路徑。2018年,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誠邀海外知名政治家、文化學者來院深度對話交流,推動中西文明互鑒互融,傳播中華文化,取得豐碩成果。
《條例》將“中華文化教育、研究和對外交流工作”單列一章,明確了中華文化學院的設立,賦予中華文化教育、研究和對外交流職能,并分條列項提出具體要求,為社會主義學院以中華文化學院名義探索開展海外文化統戰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學院建設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理論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其思想理念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汲取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智慧和元素,彰顯了中國特色。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堅定“四個意識”,深入研究中華文化的脈源走向,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向世界講清楚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世界意義。《條例》規定,“社會主義學院應當深入研究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深刻闡釋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培養基地、理論研究基地、方針政策宣傳基地作用,為社會主義學院從文化理念、傳播機制、輸出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科研創新是社會主義學院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究、不斷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學院不斷爬坡攀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不斷推出改革措施,特別是新時代統戰教培新機制、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成功探索,教育培訓和理論研究都在“質”和“量”上刷新歷史。《條例》規定,社會主義學院可以建立統一戰線智庫,開展統一戰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智庫的創立和建設,不但凝聚了一批理論功底深厚的國內外知名學者,而且將培養一批政策感覺敏銳、學術視野寬廣、創新能力突出的一流智庫人才,為社會主義學院改革發展注入更強的動力、帶來更大的機遇。(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
講清楚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8年底中共中央頒布的《社會主義學院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要求,“面向少數民族人士舉辦專題研討班”“開展中華文化教育培訓,進行文化引領,以文化認同增進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詳細] -
匡賢明:脫貧攻堅要用好資源稟賦
近些年,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不僅得益于各方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農村產業加快發展,得益于農村市場化不斷推進。這就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的市場化進程,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加快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形成規范的市場秩序...[詳細] -
社會主義學院進入“新時代”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印發《社會主義學院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消息,翌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出全文。《條例》的頒布是社會主義學院工作乃至統一戰線事業的重要事件,不僅為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