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七旬的老人響應改革潮流,承包6畝地,種下上百棵樹,因為“不想當懶漢”;年輕的創業者回望成功足跡,感恩時代際遇,立志“做改革的同行人”……一封封為人民日報評論版“生逢改革時”征文寫來的讀者來信,講述了大時代的人生故事,蕩氣回腸的理想抉擇、篳路藍縷的創業傳奇、奮斗圓夢的幸福時刻,令人由衷感佩信仰的光芒、感懷信念的熱度、感奮信心的力量。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離開物質力量我們會失之貧弱,離開精神力量我們則會意志萎靡,物質力量也無從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砥礪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厚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必將所向披靡。
信仰是精神的支柱。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共產主義的理想,是共產黨人的鮮明標識。回望百年來歷史,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我們最困難的時期,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犧牲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戰爭年代,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改革歲月,再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時代宣言,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有崇高信仰,有為崇高信仰不懈奮斗的崇高追求,更多壯麗前景將在我們手中筑就。
信念是奮斗的航標。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選擇。“永遠打不斷的是脊梁,永遠撕不碎的是信念。”扶貧干部夙夜在公踐行“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生態建設攻堅克難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廣大農民群眾胼手胝足只為實現美麗鄉村、鄉村振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寬闊大道上,處處都有奔跑著的追夢人。風雨無阻,砥礪前行,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勝信念,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創造出來。
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實現民族復興,凝結著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改革開放40年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展現出光明前景。當此時勢交匯之際,我們面臨難得機遇,具備堅實基礎,擁有無比信心。“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樹起乘勢而上的堅強決心,激發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凝聚億萬人民共同奮斗的強大力量,一定能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實現民族復興,不只是一場物質文明的積淀過程,更是一次精神意志的攀登跋涉。“窮時要有窮志氣,富時沒有富毛病。”這句標語一直懸掛在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致富思源展覽館中,激勵全村無論任何時候都不忘艱苦奮斗。不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正需要我們踔厲風發、抖擻精神,煥發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書寫精彩人生,成就時代偉業,直抵偉大夢想。
-
人民觀點:激發信仰信念信心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們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就是要把這份不息的信仰之光、信念之火、信心之歌傳遞下去,讓生生不息的改革精神照亮前路。[詳細] -
信仰的價值追問與共產黨人的初心
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科學的信仰、理性的信仰。[詳細] -
新時代的干部自律與政黨目標的實現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一優秀傳統政治思想出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充分說明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傳統優良政治基因的傳承與發揚。“公天下”是中國傳統政治中最核心的基因,民為邦本、選賢與能等一系列理念和安排都是...[詳細] -
改革開放四十年黨的建設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黨的建設經驗十分豐富,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加以研究和總結。從制度建設與思想建設兩個維度來研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