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中關村示范區,打造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是贏得新時代國家戰略優勢的前瞻布局。多年來,中關村示范區敢想敢為、開拓創新,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路徑。
塑造和提升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前提是在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上貫通軍地,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兩大創新體系之間構建起雙向開放系統。在這方面,中關村示范區肩負著先試驗、出經驗、做示范、樹標桿的重大使命,進行了有益探索。通過構建一區十六園統籌機制,實施三年行動計劃、五年統籌規劃,簽訂一系列軍地戰略合作協議,確立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試點、網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試點、軍民知識產權雙向轉化試點等,初步搭建起軍地溝通的橋梁,開拓出一塊主體多元、要素齊全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試驗田。當然,在優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政策制度建設方面,我們正在經歷從打破軍民分割、實現初步協同向高度協同的歷史轉變,需要完成政策制度的體系性構建,任務異常艱巨繁重。只有持續優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明確主體權責、暢通工作鏈路、強化軍地對接、豐富方法手段,才能有效破除軍與民兩大創新體系之間的封閉隔離帶,加快形成軍民協同科技創新深度發展格局。
中關村示范區創新主體豐富多元,科技集聚、人才集聚、金融集聚,搭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十分顯著。近些年來,中關村示范區強化主體間連接、暢通供需信息渠道、健全公共服務平臺、助力企業“軍轉民”和“民參軍”,政府部門、中介機構和社會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服務模式。中關村示范區經驗表明,在軍民融合中進一步加強政府職能轉型、充分發揮服務型政府作用十分重要。總體上看,我國市場經濟發育水平低于發達國家,軍事和科技革命起步較晚,軍民融合程度和范圍又明顯落后于主要發達國家,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需求因安全環境嚴峻、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等原因而格外強烈。在這種背景下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迫切需要“自上而下”的國家戰略工程與“自下而上”的市場經濟工程的緊密結合。各類服務載體平臺,應連接軍民雙方的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創新支撐保障部門等多個主體,整合軍民雙方的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各類要素,需要用政府作用的“有形手”和市場作用的“無形手”來共同搭建。通過加強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服務保障與支撐,有效連接中央與地方、軍口與民口、政府與企業,能夠促進軍民科技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設施共用、技術互促,加快形成軍事科技與民用科技共生互動的良性循環。
充分激發大眾創新活力,吸納全社會的科技力量攻堅克難,是提升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的戰略手段。連續舉辦兩屆的中關村科技軍民融合挑戰賽就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這種挑戰賽,能夠把社會所能與軍民所需連為一體,有利于充分發掘和激發軍工研究院所、軍隊科研單位、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民用科研生產單位等“五支力量”的創新潛能,推動重大先進技術、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發展。借鑒和總結中關村示范區經驗,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迫切需要加強國家戰略需求的牽引,更加注重發揮民口科研院所、民營高科技企業、初創企業、民間高手等力量的作用。要積極適應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創新活動新趨勢,組織實施基于互聯網、面向全社會、面向全球的科技挑戰賽,在賽馬之中辨識好馬,及時發現和捕捉新技術新能力,解決現實中的科技難題。這是我們充分挖掘蘊藏于人民群眾之中的創新智慧和創造潛力,實現用全國最優質的科技資源大幅提升戰斗力、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
【光明網專論】改革創新:持續推進軍隊后勤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實現強軍夢、中國夢,鮮明地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的時代命題,并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了軍民融合式發展新局面。[詳細] -
新華社評論員:開創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新局面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必然選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