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改革開放源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源于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回首改革開放40年來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解放思想不僅是開啟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也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更是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
一、解放思想是開啟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的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黨的這一偉大覺醒,首先是一場思想的大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制定了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在建立社會主義工業體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革”十年動亂嚴重打亂了四個現代化進程,不僅使國民經濟陷入崩潰邊緣,且“左”傾錯誤給人們的思想造成嚴重禁錮。“文革”結束之初,根深蒂固的“左傾”思想以及 “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深深束縛著社會的發展。
在黨和國家危難之際,鄧小平同志力挽狂瀾,堅決糾正“兩個凡是”的錯誤,強調“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不斷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1977年2月起,思想界掀起的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大討論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深入人心。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中指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鄧小平同志還語重心長地警醒全黨,“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隨后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做出將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定,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思想大解放為改革開放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并成為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解放思想沖破了思想禁區,打破了“左”傾錯誤對人們思想的鉗制,打開了全黨全社會的思維之門,釋放了人們的想象力,激發了社會的創造力,為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掃清了觀念障礙。同時,解放思想打開了實事求是的大門,使全黨深刻洞察了時代潮流以及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及我國面臨的嚴峻問題,深刻體悟了人們群眾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思想開放的期盼和需要,開啟了黨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機遇、勇于推動改革開放的征程。可以說,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的開啟,更沒有40年來黨和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解放思想是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鄧小平同志也多次強調,改革開放“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思想每前進一步,改革開放事業就會前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推動黨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成為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
解放思想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從農村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從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到公有制重要補充的私營經濟,從基層社會管理結構由單位制到社區制的變遷等等,無不是解放思想的結果。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解放思想成為推動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強大動力。受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計劃經濟看作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給改革開放的推進造成了巨大障礙。隨著思想解放的深入發展,人們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逐漸有了清晰正確的認識,而且每一次向市場化方向的改革又催生新的思想解放需求,進而倒逼改革的進一步推進。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做出了明確界定:“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久之后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解放思想還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我們黨先后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理論創新又推動了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已經從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全方位的體制改革。制度創新、理論創新以及實踐創新有機統一、相互促進,逐漸形成了系統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三、解放思想是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統一”,并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解放思想推動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必須繼續堅持解放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統領下,以巨大的改革勇氣和創新精神,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重大改革舉措,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改革進入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吹響了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號角,開啟了一場新的前無古人的偉大變革。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肩負的任務更艱巨,面臨的挑戰也更嚴峻。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繼續解放思想,勇于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和各方面創新,才能解決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只有繼續堅持解放思想,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才能不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間的矛盾,才能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繼續解放思想,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創新全球治理和國際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才能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從而不斷為我國發展創造良好國際環境與開拓廣闊發展空間。只有繼續解放思想,牢牢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和魄力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始終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才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鍛造堅強的主心骨。等等,解放思想是當代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
小 結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思想解放永無止境,這是被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反復證明的科學論斷。毛澤東同志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開放作為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中也只是萬里長征“接力跑”的一小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堅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務必將解放思想挺在前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
人民日報評論員:偉大的覺醒 偉大的革命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詳細] -
中華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為解決國際社會共同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詳細] -
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作出了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戰略部署。[詳細] -
大家手筆:把握新機遇 改革再出發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同志提出“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實”的明確要求,宣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詳細] -
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12月18日,是一個極不平凡的日子。40年前的這一天,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