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僅推動中國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和貧窮的鄉村社會,發展為現代的制造大國和富裕的城市社會,還促使全球提前進入城市時代,即促使全球城市人口超過50%提前了大約10年。中國城市崛起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改革帶來的市場主體自我發展動力、資源要素的市場化配置以及政府的宏觀調控,形成了企業的全球化分工、勞動力的非農聚集和地方政府改善營商環境的積極性,這三個因素推動了中國城市化的快速前行。
企業的全球化分工使中國城市獲得了經濟全球化的外溢效益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掀起了新一輪經濟一體化和分工浪潮。信息技術革命與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推動全球產業分工向著全球產業鏈分工升級,跨國公司基于利潤最大化考慮,在致力于以科技創新發展高新產業的同時,也在全球范圍內基于價值鏈來重新布局產業鏈,將技術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與生產環節轉移至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恰在此時,中國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參與到了這一全球分工進程。20世紀80年代,通過設立4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港口城市、建設珠三角沿海城市開放區和設立海南省,我國快速實現了沿海城市的率先開放格局。20世紀90年代,通過建立浦東新區和實施沿邊、沿江、沿路及內陸開放戰略,迅速實現了全國城市的全面開放格局。隨著2001年加入WTO,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全球新分工背景下的中國對外開放,使得全球的生產要素包括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和市場為中國的城市所用,促使中國的城市以遠高于僅依靠自我積累發展的速度而崛起成為可能。
勞動力的非農聚集使中國城市獲得了遞增的規模報酬
全球分工帶來的資金、技術和市場,與中國富裕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相結合,帶來了勞動力的非農聚集,即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和城市地區的聚集。首先,中國農村勞動力擁有顯著的數量優勢。人口眾多是中國長期以來的潛在優勢,新中國成立后的和平環境和人口政策,使得中國農業人口激增,農村勞動力存在經濟學意義上的無限供給的潛力。其次,中國農村勞動力擁有難得的質量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農民工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心靈手巧的技能。重視教育的傳統和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得新中國成立之后勞動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升。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培養了數量可觀的中高端人才。最后,改革開放使農業剩余勞動力非農聚集成為可能。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改革,帶來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繁榮,釋放出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自帶干糧進城務工的戶籍制度改革,使得剩余農業勞動力有動力也有條件進城經商務工或者生活。
最終,勞動力的非農聚集形成并促進了經濟的聚集效應,產生了遞增的規模報酬。從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到外資企業和大城市的形成,多樣化的企業和都市區、城市群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的自我強化機制,推動著中國城市化的加速崛起。
地方政府改善營商環境的積極性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在分稅制改革的影響下,各個城市的政府需要通過改善各自的營商環境來吸引跨國企業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進入,這種城市之間的競爭行為,促進了產業聚集、人口聚集和城市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最終帶動了城市建設的超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首先,分稅制改革使得城市政府擁有相對獨立的發展經濟的動力和能力。其次,城市之間為吸引企業和生產要素也會形成競爭,這一競爭加快了城市的經濟增長和營商環境的改善,也促使城市之間從重復建設走向分工合作和良性競爭。最終,城市化進程和產業發展帶來土地等城市資源的增值,也帶來城市人口的收入增長和購買力的提升,這兩方面都會為城市發展帶來更多潛在的資金支撐,從而支持城市政府大大加快了土地城市化和城市建設的速度。
中國城市崛起的實踐探索推動了城市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城市的快速崛起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現中國發展奇跡的同時,也帶來了城市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失衡,產生了人口半城市化、過度土地城市化、城市建設超前等問題。要認識到,這些失衡現象的出現是階段性的,只要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城市發展的戰略、制度、政策和措施,化解因過快增長而帶來的分化和失衡問題,中國的城市就可以在跨越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持久繁榮。
40年來中國城市崛起過程中的創新探索,也為城市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素材。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城市經濟學分析框架中引入了制度變量。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以及城市經濟學研究,將土地私有化作為不變的隱含假定。在中國的城市,土地是國家所有,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等制度安排以及財稅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土地使用權及其出讓金成為城市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城市建設融資的重要工具。這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支持了城市經濟學的理論創新,也對理論發展提出新的需求。二是增加了政府的作用。現實的經濟活動是在一定的時空下進行的,由于不同空間的經濟主體利益具有獨立性,由于空間資源稟賦等的非均質性,空間競爭不可避免,政府作為城市空間利益的代理人,不可避免地會參與到城市之間的競爭,實踐證明,政府在其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當然,政府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應該進入哪些領域,需要在理論上做出更好的回答。三是擴展了經濟系統。以往的城市化研究主要針對封閉的經濟體系,中國城市快速崛起的事實則顯示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全球化分工所帶來的外部資金與當地無限供給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相結合,可以帶來遠高于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先期無限供給的剩余勞動力所導致的低水平工資,會形成成本優勢帶動工業化發展速度遠遠快于城市化發展速度,進而導致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不同步;后期剩余勞動力供給相對短缺帶來的工資增長,將促使城市化的水平逐步趕上工業化的水平。
-
宣言:改革開放天地寬
40年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讓華夏神州在“歷史的一瞬”翻天覆地、滄海桑田,即便最大膽的預言家也不會想象到這個古老的國家“史詩般的進步”。[詳細] -
【理上網來】改革激發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原標題:近日,人民日報連續刊發“宣言”的署名文章《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和《改革開放天地寬》。在兩篇文章中,我們感受到了“決心”,“信心”、“恒心”和“初心“,而這些都來自于我們黨最根本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思...[詳細]